

1.
名詞
意向,要有所作為的決心。
2.
名詞
志氣;意志。
3.
名詞
(Zhì)姓。
4.
動詞
〈方〉稱輕重;量長短、多少。
5.
動詞
記在心里。
6.
名詞
記錄下來的文字。
7.
名詞
標記;記號。
8.
動詞
記述;記載。
1.
意志;感情。
1.出自《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
2.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是故審則宜類,以制六志。
2.
志向;志愿。
1.出自《論語·公冶長》盍各言爾志?
2.出自《呂氏春秋·貴公》嘗試觀于上志,有得天下者眾矣,其得之必以公,其失之必以偏。
3.出自《縣齋有懷》詩身將老寂寞,志欲死閑暇。
4.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平時杜子中分外相愛,常恨不將男作女,好做夫妻。誰知今日竟遂其志,也是段奇話。
5.出自《給少年兒童寫東西》希望有志獻身兒童文學的人不要脫離兒童。
3.
向慕;有志于。
1.出自《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2.出自《孟子·盡心上》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
3.出自《參議朝奉大夫宋公墓志銘》遠害而志利,利雖全,桎也。
4.
神志。
1.出自《神女賦》罔兮不樂,悵然失志。
5.
德行。
1.出自《呂氏春秋·遇合》凡舉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
6.
專一;誠心。參見“志心”。
1.出自《壇經·般若品》志心諦聽,吾為汝說。
2.出自《太平廣記》王屋靈都觀道士蕭洞玄,志心學煉神丹,積數年,卒無所就。
3.出自《西游記》行者見了,忍不住厲聲叫道:“菩薩,弟子孫悟空志心朝禮?!?/p>
7.
準的;目標。
1.出自《書·盤庚上》予告汝于難,若射之有志。
8.
骨鏃不剪羽的箭。參見“志矢”。
1.出自《爾雅·釋器》骨鏃不翦羽謂之志。
9.
微。參見“志微”。
1.出自《禮記·樂記》志微譙殺之音作,而民思憂。
10.
見“志度”。心懷疑慮,徘徊不前貌。
1.出自《楚辭·九章·抽思》超回志度,行隱進兮。
11.
通“識(誌)”。記?。挥涊d。
1.出自《國語·魯語下》仲尼聞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婦不淫矣?!?/p>
2.出自《王公神道碑銘》維德維績,志於斯石,日遠彌高。
3.出自《醒世恒言·灌園叟晚逢仙女》就是張華的《博物志》,也不過志其一二。
4.出自《文學觀》著書之業(yè),真能獨立改制而無所依傍者,經籍所志,多不過五六人。
12.
通“幟”。旗幟。
1.出自《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設兵張旗志。
2.出自《華陽國志·大同志》不用麾志,舉矛為行伍。
13.
通“痣”。
1.出自《梁書·沈約傳》約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聰明過人。
14.
姓。元有志能。見《萬姓統(tǒng)譜·寘韻》。
1.出自《萬姓統(tǒng)譜?寘韻》志,見《姓苑》。元志能,知歸德府?!?/p>
15.
通“識(誌)”。記事的著作。特指史書中述食貨、職官、禮樂、地理、兵刑等的篇章。
1.出自《文心雕龍·史傳》唯陳壽《三志》,文質辨洽,荀張比之於遷固,非妄譽也。
2.出自《永州鐵爐步志》嘉其言可采,書以為志。
3.出自《通志·總序》江淹有言:“修史之難,無出於志?!闭\以志者,憲章之所系,非老於典故者,不能為也。
4.出自《書紅眼公傳》志有之:水柔,人狎而玩之;火烈,人望而畏之。
16.
謂作為準的。
1.出自《書·盤庚上》予告汝于難,若射之有志。
2.出自引唐張??《朝野僉載》隋末有昝君謨善射,閉目而射,應口而中,云志其目則中目,志其口則中口。
3.出自《茶香室續(xù)鈔·梁山濼賊》今興化各鄉(xiāng)人,多善投石,志眉中眉,志目中目。
17.
引申指準則。
1.出自《大戴禮記·王言》是故君先立于仁則大夫忠而士信,民敦,工璞,商愨,女憧,婦空空,七者教之志也。
1.見"三親六眷"。
1.猶言三苦。
1.古代天子﹑諸侯的三座宮室。
1.枸杞的別名。
1.傳說中的仙鳥名。
2.借指使者。
1.三民主義青年團的簡稱。國民黨直接控制的青年政治組織。1938年7月成立,1947年9月,并入國民黨。
1.胡鬧;無賴。
1.指古代的司徒﹑司馬﹑司空『改司馬為太尉。
2.指上﹑中﹑下卿。
3.指春秋晉之韓﹑魏﹑趙三大卿族。
1.供奉三清尊神的寶殿。泛指道觀。
1.道教語。指大羅天一氣所化的天界,為三洞教主所居的最高仙境,即清微天玉清境,禹余天上清境,大赤天太清境。見《道教義樞》卷七。
1.羽客,仙人。
1.謂非常清白。
1.東漢末,諸葛亮隱居隆中,劉備往訪三次,請其佐己。事見《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以"三請諸葛亮"喻再三敦請或請人之難。
1.謂鳥窮﹑獸窮﹑人窮。
1.三次轉身。
1.泛指大小山丘。
2.指蓬萊﹑方丈﹑瀛洲三仙山。
1.再三求告。
1.古喪禮的一種哀聲。謂一舉聲而三折。
2.唐長安城北平康里之歌妓聚居區(qū),分一曲﹑二曲﹑中曲,合稱三曲。見唐孫棨《北里志.海論三曲中事》。
3.酒名。曲酒中品級最低的一種。
1.古王者田獵之制。謂田獵時須讓開一面,三面驅趕,以示好生之德?!兑祝取?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孔穎達疏"褚氏諸儒皆以為三面著人驅禽。必知三面者,禽唯有背己﹑向己﹑趣己,故左右及于后,皆有驅之。"一說,田獵一年以三次為度。陸德明釋文引馬融云"三驅者,一曰干豆,二曰賓客,三曰君庖。"
1.指今浙江衢縣。因縣境有三衢山,故稱。
1.猶三驅。謂三次驅逐。
1.三種權力。
2.特指"貴"﹑"富"﹑"親"三種權勢。
3.指兵法上對上﹑中﹑下三種力量的權衡。
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分別由不同的國家機關獨立行使、相互制約的制度。資本主義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一般由議會行使立法權,總統(tǒng)或內閣行使行政權,法院行使司法權。在反封建的斗爭中起過進步作用。
1.三重泉,即地下深處。多指人死后的葬處。
2.即三柱星。
1.謂寡不敵眾。
1.形容不多幾下拳打腳踢。
1.唐代對文武官吏選授考課,由吏部和兵部之尚書﹑侍郎分掌其事。尚書為尚書銓,掌五品至七品選;侍郎二人分為中銓﹑東銓,掌八品﹑九品選,合稱三銓。其后皆歸侍郎專之,尚書通署而已。
1.指漢何休評論《左傳》﹑《公羊》﹑《谷梁》三書得失的著作。
1.三度浸染。
1.古時按土質的肥瘠將耕地分為上﹑中﹑下三品,稱為三壤。
1.古相見禮。主人三揖,賓客三讓。
2.指周泰伯讓位于季歷事,后人稱為盛德。
3.指古代帝王登位﹑大臣就封的謙讓之禮。
4.再三責數其過失。
5.謂以三種方式資助。
1.繞樹三匝之鵲。語出三國魏曹操《短歌行》之一"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2.喻無所依靠者。
1.1981年8月,共青團中央決定在全國青少年中開展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制度﹑熱愛黨的"三熱愛"教育活動。此后,"三熱愛"與"五講四美"并提,也成為全民文明禮貌活動的內容。
1.比喻謠言重復多次,就能使人信以為真。《戰(zhàn)國策.魏策二》"龐蔥與太子質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蔥曰'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于市,而議臣者過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又《秦策三》"聞'三人成虎,十夫揉椎,眾口所移,毋翼而飛。'"亦作"三人成市虎"。《淮南子.說山訓》"眾議成林,無翼而飛,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撓椎。"
1.見"三人成虎"。
1.形容眾說不一。
1.《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三人為眾,雖難盡繼,宜從尤功。"顏師古注引孟康曰"言人三為眾,雖難盡繼,取其功尤高者一人繼之,于名為眾矣。"后多作"三人成眾"。謂數目達到三人即可稱為眾人,已不算少數。
1.喻人多不易保密。
1.謂到處有老師,應善于向人學習,取長補短。
1.喻三人友善如一體。
1.俗諺。比喻團結力量大。語本《易.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1.謂與月亮﹑身影為伍。形容孤獨無偶。語本李白《月下獨酌》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1.三位仁人。指殷末之微子﹑箕子﹑比干。
1.突然一現或忽明忽暗的光亮。
2.閃閃發(fā)光。
3.比喻顯示出的高尚純潔的思想﹑品格或光明的前途。
具有強烈瞬間閃光的攝影照明器。分化學閃光燈和電子閃光燈兩種。前者只能使用一次,但發(fā)出的光量較大;后者可多次重復使用,通常光量小于前者。電子閃光燈使用較普遍,且都配有各種自動裝置。
1.指電光。
1.變化不定。
2.特指眼睛轉動不停。
3.形容一剎那的時間。
1.光亮閃閃。
1.突然襲擊。
2.比喻在短時期內迅速地完成某項工作。
1.突然昏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