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有智慧;聰明。
2.
見“智慧”。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事物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名詞
(Zhì)姓。
1.
“知”的今字。
2.
智士;有智慧的人。
1.出自《戰國策·燕策三》語曰:“仁不輕絕,智不輕怨?!?/p>
2.出自《淮南子·本經訓》智之所不知,辯弗能解也。
3.出自《進策士問》此愚智所同識也。
4.出自《上皇帝萬言書》此朝廷所以多不肖之人,而雖有賢智……不得行其意也。
3.
計謀;策略。
1.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漢王笑謝曰:“吾寧斗智,不能斗力?!?/p>
2.出自《新唐書·李泌傳》帝方與燕國公張說觀弈,因使說試其能。說請賦“方圓動靜”……泌即答曰:“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p>
3.出自《水滸傳》此一件事,不可力敵,只可智取。
4.
知識。
1.出自《荀子·正名》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謂之智。
2.出自《文心雕龍·序志》生也有涯,無涯惟智。
5.
梵語“般若”(Praj??。┑囊庾g?!爸腔邸钡氖》Q。參見“智慧”。
1.出自《大智度論》般若者,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窮盡到邊。
2.出自《顏氏家訓·歸心》萬行歸空,千門入善,辯才智惠,豈徒七經、百氏之博哉?
3.出自《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神通能動於十方,智惠廣弘於沙界。
6.
通“知”。知道。
1.出自《墨子·經說下》夫名,以所明正所不智,不以所不智疑所明。
2.出自睡虎地秦墓竹簡《為吏之道》審智民能,善度民力。
7.
姓。春秋晉有智莊子。參閱《通志·氏族四》。
1.出自《廣韻?置韻》智,姓,晉有智伯。
8.
智慧;聰明。
1.出自《老子》絕圣棄智,民利百倍。
2.出自《治安策》凡人之智,能見已然,不能見將然。
3.出自《詣建平王上書》夫魯連之智,辭祿而不返;接輿之賢,行歌而忘歸。
4.出自《封神演義》若要送此女進宮,以后昏君失德,使天下人恥笑我不智。
5.出自《軍人精神教育》尤須知軍人之智……在乎別是非,明利害,識時勢,知彼己。
1.采納允準。
1.聽得真切。
1.診斷病情的一種方法。用耳朵或聽診器來聽心﹑肺等內臟器官的聲音﹐以便進行診斷。
1.聽診用的器具。也叫聽筒。
1.坐朝處理政務;執政。
1.聽任不管。讓它自行發展。
1.斷獄治事。
1.聽講演﹑音樂或廣播的人。
1.謂聽信倚重。
1.用聽包裝。
1.謂服罪。
1.田界。
2.界域;界限。
3.猶蹊徑,途徑。
4.喻規矩;約束。
5.比喻拘束;儀節。
1.平坦貌。
2.引申為蕩然無存貌。
1.見"町畽"。
1.亦作"盯疃"。
2.田舍旁空地。
1.田區崖岸。引申為約束,限制。
1.田間小路。比喻界限;拘束。
碳氫化合物分子中除去一個或一個以上氫原子后所構成的基團。如甲烷除去一個氫原子成甲基,乙烷除去一個氫原子成乙基,苯除去一個氫原子成苯基等。
1.焦貌。
1.皮革制成的腰帶。
1.牡丹的一種。
2.泛指深紅色的花。
3.指花色深紅。
1.見"廷辯"。
1.亦作"廷辨"。
2.在朝廷上辯論。
3.指在公堂上辯論。
不丹首都。人口3萬(1993年)。拔約2700米。1962年起定為首都。農副產品及手工藝品集散地。有雄偉的王宮、建筑精美的喇嘛寺院和著名的扎西曲宗城堡。公路通印度及國內其他城鎮。
1.在廷前參見。
1.謂會試中式者,天子親自策問于朝廷。
1.朝臣。
1.宮廷的臺階,泛指朝廷。
2.指朝廷任命官職。
1.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詢。
2.指皇帝在朝廷上召問臣下,使奏對政事。
3.即廷試。
1.見"廷珪墨"。
1.南唐墨官李廷珪(本姓奚,后賜姓李)所制作的墨,堅如玉,紋如犀,自宋以來推為第一,世稱"廷珪墨",亦省稱"廷珪"。
1.在朝廷上當眾誹謗人。
1.清時皇帝的諭旨,分明發和廷寄兩種,明發交內閣發布,廷寄由軍機大臣專寄給外省將軍﹑都統﹑督﹑撫﹑欽差等大員,開首有"軍機大臣奉面諭旨"等字樣。
1.指百官朝見皇帝。
1.在朝廷上詰問。
1.見"廷鞫"。
1.亦作"廷鞠"。
2.在朝廷上審訊。
1.即陰戶。
1.廷試第一名,即狀元。
1.春秋時楚國官名,掌刑獄。
1.朝廷的官吏。
1.在朝廷上辯論。
2.朝廷上的議論。
1.謂在朝廷上出言頂撞君主。
1.見"廷尉平"。
1.見"廷尉平"。
1.謂在朝廷上當眾侮辱人。
1.廷尉的屬吏,掌書記。
1.科舉制度會試中式后,由皇帝親自策問,在殿廷上舉行的考試。通常稱殿試。
1.由朝廷任命。
1.在朝廷上向皇帝面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