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事物的根本特性。
2.
名詞
客觀存在的實體;構成事物的材料。
3.
名詞
事物的優劣程度;質量。
4.
動詞
依據事實來問明或辨別是非。
5.
形容詞
樸實。
6.
動詞
〈書〉抵押;典質。
7.
名詞
〈書〉抵押品。
8.
動詞
詢問;責問。
1.
亦作“儨”。亦作“貭”。
2.
留作抵押或保證的人或物。
1.出自《左傳·隱公三年》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
2.出自《南史·褚裕之傳》〔褚炫〕病無以市藥,以冠劍為質。
3.出自《嘯亭雜錄·廓爾喀之降》廓爾喀頭人遂劫藏中頭目瑪爾沁以為質。
3.
質地;物質。
1.出自《砥石賦》有客自東,遺我越砥。圭形石質,蒼色膩理。
2.出自《元史·祭祀志三》命國師僧薦佛事于大廟七晝夜,始造木質金表牌位十有六。
3.出自《故事新編·理水》海苔里有碘質,可醫瘰疬病。
4.
形體;外貌。
1.出自《愍民賦》豈良時之難俟,痛予質之日虧。
2.出自《博異志·許漢陽》每花中有美人長尺余,婉麗之姿,掣曳之服,各稱其質。
3.出自《唐語林·補遺三》見其人,質清秀,復覽其文卷,深器重之。
4.出自《帝京歲時紀勝·七月·中元》鏤瓜皮,掏蓮蓬,俱可為燈,各具一質。
5.
底子。
1.出自《儀禮·鄉射禮》凡侯,天子熊侯,白質;諸侯麋侯,赤質。
2.出自《文選·何晏〈景福殿賦〉》騶虞承獻,素質仁形。
3.出自《捕蛇者說》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6.
主,主體。
1.出自《管子·君臣下》天道人情,通者質,寵者從,此數之因也。
2.出自《莊子·庚桑楚》果有名實,因此己為質。
7.
性質;本質。
1.出自《論語·衛靈公》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
2.出自《史記·樂書》中正無邪,禮之質也;莊敬恭順,禮之制也。
3.出自《古屋》要緊的不是名詞,而是實質。
8.
素質;稟性。
1.出自《國語·晉語七》有直質而無流心,非義不變,非上不舉。
2.出自《列女傳·齊女傅母》子之質聰達于事,當為人表式。
3.出自《行次昭陵》詩讖歸龍鳳質,威定虎狼都。
4.出自《送王文冋序》乃詔丞相御史大夫,擇弟子員質美而能文者,得三十有五人。
9.
質量。
1.出自《光的贊歌》激光,刺穿優質鋼板。
2.出自《步履艱難的中國》近年來各地陸續舉行過假冒劣質商品展覽。
10.
樸實;淳樸。
1.出自《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2.出自《文選·陸云〈大將軍宴會被命作詩〉》神道見素,遺華反質。
3.出自《寧野軒銘》皇始尚質,貴乎自然。
4.出自《詩言志辨·詩言志》近人蘇輿《義證》曰:“詩言志,志不可偽,故曰質。”質就是自然。
11.
猶少,簡略。
1.出自《禮記·緇衣》故君子多聞,質而守之。
12.
誠信;真實。
1.出自《國語·楚語下》容貌之崇,忠信之質,禋絜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為之祝。
2.出自《莊子·知北游》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
3.出自《漢書·張騫傳》然騫鑿空,諸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於外國,外國由是信之。
13.
盟信,盟誓。
1.出自《左傳·哀公二十年》黃池之役,先主與吳王有質。
14.
古代貿易契券的一種。參見“質劑”。
1.出自《周禮·地官·質人》大市以質,小市以劑。
2.出自《后漢書·張衡傳》萬方億丑,并質共劑。
15.
對質;驗證。
1.出自《禮記·曲禮上》夫人之諱,雖質君之前,臣不諱也。
2.出自《漢書·王陵傳》面質呂須於平前。
3.出自《新五代史·吳越世家·錢鐐》吾求其人者,非有所欲也,直欲質吾術爾。
4.出自《與湯編修書》敬以聞于皋文者質之秋農,而益知先生之所以自處者。
16.
詢問;就正。
1.出自《太玄·數》爰質所疑。
2.出自《漢書·梅福傳》質之先圣而不繆,施之當世合時務。
3.出自《蠟說》先有事必質于戶部。
4.出自《花月痕》韓老爺再來,汝當以我此詞質之,休要忘了。
5.出自《準風月談·華德焚書異同論》刺的是誰,不問也罷,但可見諷刺也還不是“夢囈”,質之黃臉干兒們,不知以為何如?
17.
評量;評斷。
1.出自《周禮·夏官·馬質》馬質掌質馬。
2.出自《禮記·王制》司會以歲之成質於天子。
3.出自《唐允隆傳》里中有爭訟,必質允隆,片言立斷,無不心折者去。
18.
相當,對等。
1.出自《禮記·聘義》介紹而傳命,君子於其所尊弗敢質,敬之至也。
19.
對手;對象。
1.出自《莊子·徐無鬼》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2.出自《卜疑集》郢人既沒,誰為吾質。
3.出自《古風》安得郢中質,一揮成風斤。
20.
四寸的箭靶。泛指箭靶。
1.出自《周禮·天官·司裘》皆設其鵠
2.出自《后漢書·馬融傳》流矢雨墜,各指所質。
3.出自《器勝策》能射鳥二三百步,騎而馳,而擊方寸之質。
21.
弓弣,弓把。
1.出自《公羊傳·定公八年》寶者何?璋判白,弓繡質,龜青純。
22.
星名。
1.出自《史記·天官書》輿鬼,鬼祠事;中白者為質。
2.出自《新唐書·天文志三》麟德二年三月戊午,熒惑犯東井;四月壬寅,入輿鬼,犯質星。
23.
稱,衡量。
1.出自《九章算術·方程》術曰如方程,交易質之,各重八兩。
24.
馬來語sělat的音譯。海峽。
1.出自《新唐書·地理志七下》又五日行至海硤,蕃人謂之質。
25.
古代數學稱立方。
1.出自《九章算術·少廣》開立方除之,即圓徑
26.
質學。即化學。參見“質學”。
1.出自《原強》力質分,於天地會其全。
27.
“礩”的古字。柱礎。
1.出自《墨子·備穴》兩柱同質。
2.出自《韓非子·十過》公宮令舍之堂,皆以煉銅為柱質。
28.
古代刑具。后作“鑕”。鍘刀的墊座。
1.出自《戰國策·秦策一》白刃在前,斧質在后。
2.出自《漢書·王?傳》?已解衣伏質。
3.出自《辭修起居注第三狀》如是則雖伏質橫分,不足以補塞無狀。
29.
椹,木砧。
1.出自《榖梁傳·昭公八年》置旃以為轅門,以葛覆質以為??。
30.
通“贄”。古代相見時所送的禮物。參見“質幣”。
1.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
2.出自《漢書·外戚傳上·孝宣王皇后》孝宣王皇后,朕之姑,深念奉質共修之義,恩結于心。
3.出自《文心雕龍·時序》仲宣委質於漢南,孔璋歸命於河北。
31.
姓。
1.出自《漢書·貨殖傳》質氏以灑削而鼎食。
32.
以財物抵押或留人質擔保。
1.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子桑曰:“歸之而質其大子,必得大成。”
2.出自《搜神記》邊屯守將皆質其妻子,名曰“保質“。
3.出自《徐霞客游記·粵西游日記一》不半里,過一村,以衣質梯,復肩至巖中,緣拭數字,盡錄無遺。
4.出自《窮愁》吾家初非毫無長物,徒以我夫死后,阿松猶稚,故貨質且盡。
33.
泛指目標。
1.出自《韓非子·存韓》均如貴臣之計,則秦必為天下兵質矣。
34.
謂墊置于锧上。
1.出自《戰國策?趙策三》夫吳干將之劍……薄之柱上而擊之,則折為三;質之石上而擊之,則碎為百。
1.指熨法和導引。
1.一種水草。可作飼料或肥料。多生于淺水中。
1.積聚;堆積。
1.含蓄。
1.古代祭祀時第二次獻酒。
1.再度興盛。
1.謂另外進行某項活動。用于動詞前。
1.再度熏陶風化。謂盛世再來。語出古歌謠《南風歌》"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
1.表示永遠的意思。
2.表示到了極限。
1.謂三年中休耕兩年。根據土地肥瘠不同實行輪耕制的方式之一。
1.指古代審理刑獄可減輕從寬處理的第二種情況。
1.古喪祭名。死者葬后于殯宮舉行的第二次祭祀。
1.雙腳被砍掉。相傳春秋楚卞和發現了一塊璞玉,先后獻給楚厲王﹑武王,都被認為欺詐,斷其雙腳。楚文王即位,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寶玉,稱為和氏璧。見《韓非子.和氏》◇用作懷才未遇的典故。
1.一次又一次,連續多次。
1.第二次獻酒。古代宴飲禮節,食畢進酒清口為醩,有安食養樂之意。
1.重新給予生命。多用于表示對重大恩惠的感激。
2.泛指再生﹑復活。
3.重新創建。
1.猶言其次,另外。
1.另外,此外。表示有所補充。
1.謂白天再回來。
1.再次嫁人。
1.亦作"再做道理"。
2.謂另行打算或另想辦法。
《孟子·盡心下》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意為打虎勇士馮婦成為善士不打虎了,后又重操舊業◇因以再作馮婦”比喻重操舊業。
1.見"再作道理"。
1.公文用語。表示某事在檔案中已有記錄,可以查考。
1.舊時指加入青幫或洪幫。
1.謂尚未下葬。
1.謂婦女分娩;臨盆,臨產。
1.親身在事情發生﹑進行的場所。
1.臨朝執政。
2.列于朝堂,指擔任朝廷官職。
3.泛指當政掌權。
1.指實行多黨制的國家中執政的政黨。在野黨的對稱。
1.見"在陳之厄"。
1.《論語.衛靈公》"﹝孔子﹞在陳絶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后因以"在陳之厄"指饑貧等困境。
1.到處;處處。
1.在于正道。
2.謂正在路途之中。
3.猶在行;內行。
1.《論語.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得,貪得。"后因以"在得"為戒絕貪心的典實。
2.猶留得,剩下。
1.方言。指本地的老住戶。
1.語本《易.大過》"棟隆之吉,不撓乎下也。"孔穎達疏"以其能拯于難,不被撓乎在下,故得棟隆吉。"后因以"在棟"稱美官居高位。
1.猶在職;居官。
1.官吏在休假期中。告,古時官吏休假。
1.謂辦理公事。
1.《莊子.天運》"吾又奏之以陰陽之和,燭之以日月之明;其聲能短能長,能柔能剛;變化齊一,不主故常;在谷滿谷,在坑滿坑。"此謂奏樂時聲音遍及各處,形容道的無所不在◇以"在谷滿谷"形容人物眾多。
1.在職為官;任職于官署。
2.謂在官府有名籍。
1.《禮記.曲禮下》"君命,大夫與士肄,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庫言庫,在朝言朝。"鄭玄注"唯君命所在,就展習之也。官,謂版圖文書之處。"孔穎達疏"若君命之在官,則臣當展習言議在官之事。"后多用以指處在什么地位說什么話。
1.以后。
1.在于。表示范圍﹑時間﹑處所等。
2.在于。指出事物的目的﹑本質所在。
3.介意;放在心上(常用于否定式)。
1.謂某種情況在最近期間就要發生。
1.謂在官籍上注名。
2.居于本籍。
1.居于家;沒離家門。
2.猶在室。
3.謂做卿﹑大夫的家臣。
4.謂不離開家庭去做僧﹑尼﹑道士等。對"出家"而言。
1.謂不出家而潔身修行佛道。唐白居易《在家出家》詩。
2.指在家人和出家人。
1.泛指僧﹑尼﹑道士以外的世俗之人。對"出家人"而言。
2.指在家修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