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往。
2.
代詞
〈書〉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
3.
代詞
〈文〉代替文或事物(有時虛指,無所指)。
4.
代詞
文言代詞,這,這個。
5.
助詞
〈書〉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①表示領屬關系。②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
6.
助詞
〈書〉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
7.
名詞
(Zhī)姓。
1.
生出;滋長。參見“之而”。
1.出自《說文·之部》之,出也。象草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
2.出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公祖句茲字子之。
2.
往;至。
1.出自《詩·鄘風·載馳》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2.出自《漢書·高后紀》足下不急之國守藩,乃為上將將兵留此,為大臣諸侯所疑。
3.出自《上考功崔虞部書》其行道為學既已大成,而又之死不倦。
4.出自《兩異人傳》之死而不悔。
5.出自《書信集·致許壽裳》頗擬決去府校,而尚無可之之地也。
3.
用;取。
1.出自《戰國策·齊策三》故物舍其所長,之其所短,堯亦有所不及矣。
2.出自《政聞社員大會破壞狀》則猶舍重而之輕也。
4.
是。
1.出自《管子·權修》天下者,國之本也;國者,鄉之本也;鄉者,家之本也;家者,人之本也;人者,身之本也;身者,治之本也。
2.出自《論衡·幸偶》等之金也,或為劍戟,或為鋒铦。同之木也,或梁于宮,或柱于橋。
3.出自《潛書·悅入》蓋人之生也,為質不齊,而為疾亦異。或之剛之柔,不以相濟;或好名好利,用心不壹。
4.出自《程師》若然,誰令平以經術大師屈身為輇材下,縱復受賞,猶之辱也。
5.
代詞。這;這個。
1.出自《詩·邶風·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
2.出自《捕蛇者說》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3.出自《朝天子·讀孝女盧氏傳》曲男子狂圖,不養父母,反不如之二女。
4.出自《程太宜人六十壽言》之三子者,則皆友之矣。
6.
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助詞“的”。
1.出自《書·盤庚上》紹復先王之大業。
2.出自《師說》古之學者必有師。
3.出自《〈中國小說史略〉序言》中國之小說自來無史。
7.
介詞。相當于“于”。
1.出自《禮記·大學》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
2.出自《說苑·權謀》防事之未萌,避難於無形。
3.出自《明史·熊廷弼傳》遼已轉危為安,臣且之生致死。
8.
連詞。與;和。
1.出自《書·立政》惟有司之牧夫。
2.出自《左傳·文公十一年》皇父之二子死焉。
3.出自《孟子·萬章上》得之不得曰有命。
4.出自《七啟》燿神景於中沚,被輕縠之纖羅。
9.
姓。漢代有之馬宇,明代有之輔。
1.出自《姓觿?支韻》之,出姓苑。千家姓云雁門族。
10.
代詞。他(她,它);他們。
1.出自《書·皋陶謨》安民則惠,黎民懷之。
2.出自《出師表》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
3.出自《三戒·黔之驢》驢不勝怒,蹄之。
4.出自《聊齋志異·霍女》女啜泣不食,求去。朱懼,又委曲承順之。
5.出自《窮愁》警吏追之,逸其三。
11.
代詞。其,他的。
1.出自《韓非子·揚權》探其懷,奪之威。
2.出自《武王伐紂平話》紂王令推上法場,斬之老母。
3.出自《池北偶談·談異五·女化男》乃以聘禮還之夫家。
12.
代詞。用于自稱或對稱。
1.出自《左傳·成公三年》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首,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戮於宗,亦死且不朽。
2.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存之。
3.出自《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后》帝曰:“今故告之,反怒為!殊不可曉也。”
13.
代詞。指代處所。
1.出自《左傳·隱公元年》請京,使居之。
2.出自《禮記·中庸》草木生之,禽獸居之。
3.出自《商君書·開塞》天地設而民生之。
4.出自《史記·貨殖列傳》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
14.
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1.出自《書·西伯戡黎》殷之即喪!指乃功,不無戮于爾邦?
2.出自《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自魏其、武安之厚賓客,天子常切齒。
3.出自《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銘》宰相武公元衡之出劍南,奏奪為觀察推官。
4.出自《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孔夫子之在中國,是權勢者們捧起來的。
15.
助詞。作為賓語前置的標志。
1.出自《左傳·定公十三年》富而不驕者鮮,吾唯子之見。
2.出自《韓詩外傳》使吾君固壽,金玉之賤,人民是寶。
3.出自《青瑣高議后集·韓魏公》汝誤也,非故也,何罪之有?
4.出自《聊齋志異·青鳳》見卿如獲異寶,何憎之云!
16.
助詞。用以調整音節或表示提頓,沒有實在意義。古代也常用于姓名之間。
1.出自《詩·小雅·正月》亦孔之將。
2.出自《史記·陳涉世家》悵恨久之。
3.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頃之,又領益州牧。
4.出自《百喻經·斫樹取果喻》此之樹上將生美果。
5.出自《左忠毅公逸事》久之,聞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
6.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
7.出自《禮記·射儀》公罔之裘。
17.
介詞。相當于“諸”,之于。
1.出自《詩·魏風·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
3.出自《史記·吳太伯世家》於是伍員知光有他志,乃求勇士專諸,見之光。
18.
介詞。相當于“以”。
1.出自《晏子春秋·雜上二六》然吾失此,何之有也?
2.出自《雙劍誃諸子新證·晏子二》按:之猶以也。
3.出自《淮南子·繆稱訓》吳鐸以聲自毀,膏燭以明自鑠,虎豹之文來射,猿狖之捷來措。
4.出自《許國公神道碑銘》大臣不可以暑行,其秋之待。
19.
連詞。相當于“而”。
1.出自《老子》玄之又玄。
2.出自《荀子·勸學》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
3.出自《淮南子·原道訓》待而后生,莫之知德;待之后死,莫之能怨。
20.
連詞。相當于“則”。
1.出自《詩·鄘風·鶉之奔奔》鶉之奔奔,鵲之強強。
2.出自《左傳·僖公九年》東略之不知,西則否矣。
3.出自《呂氏春秋·功名》故民無常處,見利之聚,無之去。
1.征兆。
1.猶符厭。
1.符瑞;符兆。
1.猶詔旨。
1.見"符咒"。
道教的符和咒語。
1.《漢書.文帝紀》"﹝二年﹞九月﹐初與郡守為銅虎符﹑竹使符。"顏師古注引應劭曰"銅虎符第一至第五﹐國家當發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聽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長五寸﹐鐫刻篆書﹐第一至第五。"后因以"符竹"指郡守職權。
1.同"符咒"。
1.加有官府印信的文書。
2.符箓上所用的文字符號。
3.指符箓。
1.懸掛符箓咒旛的樁子。
1.相傳是伏羲氏之女﹐溺死洛水﹐遂為洛水之神。也寫作"宓妃"。
1.見"虙戲"。
1.亦作"虙羲"。
2.即伏羲。
1.古代婦女的覆頭巾。
2.泛指包頭巾。
3.用以披蓋﹑遮裹的巾幅。
1.范圍,尺度。
1.布帛寬度。
2.泛指尺度﹑分寸。
3.較量,計算。
1.見"幅輳"。
1.亦作"幅湊"。
2.輻輳。比喻人或物聚集在一起。
物體振動或億所展開的寬度。比喻事物變動的大小今年小麥增產的~較大 ㄧ產品質量有較大~的提高。
1.古代男子以全幅細絹裹頭的頭巾◇裁出腳即稱幞頭。
1.謂求利須有一定的限度。
1.成幅的白練。
1.謂如布幅的撕裂。
1.猶幅員。
布帛、呢絨等的寬度~寬ㄧ~窄。
1.蒲幅,指帆。
1.充塞。
1.猶幅員。
領土面積(幅寬度;員周圍)~廣大 ㄧ~遼闊。
1.幅員。
1.幅員。隕,通"員"。
1.幅員。
1.木名。
1.猶厚福。謂福深廣如海。
1.附著在物體表面上的塵土。
1.幸福安康。
2.書信中常以為對尊長請安之用語。
1.福德報應。
1.賜福保護。
1.指作威作福的權力。
1.一種象征福德的瑞草名。
1.謂福祿富貴渺小而短暫。
1.舊諺。謂幸運事不會連續到來,禍事卻會接踵而至。
1.朱草的別名。古人以為朱草生是福德的征兆,故名。
1.福運昌隆。
1.福份常在。
1.福分和德行。
2.指福分,福氣。
1.艾的別名。
1.即福舍。
1.為修福德而施舍作公眾墳墓的土地。
1.即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