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大車前面駕牲口的兩根直木。
2.
名詞
轅門,舊時稱軍營的門。引:舊時軍政大官的衙門。
3.
(Yuán)姓。
1.
車前駕牲口用的直木。壓在車軸上,伸出車輿的前端。古代大車、柏車、羊車皆用轅,左右各一。
1.出自《墨子·公孟》應孰辭而稱議,是猶荷轅而擊蛾也。
2.出自《九嘆·離世》執組者不能制兮,必折軛而摧轅。
3.出自《陸渾山火一首和皇甫湜用其韻》髹其肉皮通髀臀,頹胸垤腹車掀轅。
4.出自《紅樓夢》遠招近揖,投轄攀轅。
5.出自《清稗類鈔·舟車·跑快車》車行至此,必長驅斗捷,然往往有敗轅脫輻之虞。
2.
車。
1.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王病之,告令尹,改乘轅而北之。
2.出自《北山移文》截來轅於谷口,杜妄轡於郊端。
3.出自《奉和兵部張侍郎酬鄆州馬尚書》來朝當路日,承詔改轅時。
3.
犁轅。
1.出自《齊民要術·耕田》今遼東耕犁,轅長四尺。
4.
指車輪的外緣。
1.出自《天工開物·車》凡車輪一曰轅(俗名車陀)。其大車中轂(俗名車腦),長一尺五寸,所謂外受輻、中貫軸者……輞際盡頭,則曰輪轅也。
5.
轅門。指行官。參見“轅門”。
1.出自《魏書·李冋傳》尚書今以西京說朕,仍使朕不廢東轅,當是獻可理殊,所以今古相反耳。
6.
同“爰”。更易。參見“轅田”。更易土地分配的方法。
1.出自《國語·晉語三》〔惠公〕且賞以悅眾,眾皆哭,焉作轅田。
2.出自《漢書·地理志下》孝公用商君,制轅田,開仟伯,東雄諸侯。
7.
古地名。在今山東省禹城市境內。
1.出自《左傳·哀公十年》趙鞅帥師伐齊……於是乎取犁及轅。
8.
姓。春秋陳有轅濤塗。見《左傳·僖公四年》。
1.出自《通志·氏族略三》轅氏,陳轅濤涂之后。其詳見袁氏譜。《史記·儒林》有轅固;漢書有轅豐;后漢書功臣御兒侯轅終古。
9.
轅門。指官署。參見“轅門”。
1.出自《浮生六記·浪游記快》〔云客〕入門就坐,一僧徐步出,向云客拱手,曰:“違教兩月。城中有何新聞?撫軍在轅否?”
1.清泉,美泉。
1.謂擔任要職。
2.光榮地出任。
1.植物茂盛貌。
2.形容事業興盛。
1.象聲詞。鐘聲。
1.光榮與恥辱。指地位的高低﹑名譽的好壞。
2.猶褒貶。
1.光華潤澤。
1.花的色彩。
2.喻美好的容顏。
1.猶重賞。
1.榮華顯耀。
1.人和脊椎動物(四足類)前臂兩長骨之一。與尺骨并排,位于拇指一側。上端與尺骨﹑肱骨構成肘關節,下端與腕骨構成腕關節。
1.船家女。
1.船槳。
1.阻撓,阻止。
1.礙于情分。
1.謂彎曲曲木。
2.屈服。
1.柔弱貌。
1.謂使人受冤。
1.難色,為難之態。
1.猶宛轉,輾轉。
1.矯枉。
1.騷擾掩襲。
1.曲意。
1.輕柔飄蕩的旗幟。
1.一種高大的野牛。
1.騷亂逼迫。
1.因紛擾而衰弊。
1.順從。
1.騷動﹐騷亂。
1.煩擾。
1.馴服。
1.煩擾牽掛。
1.猶打攪;聒噪。
1.侵擾桅。
1.猶教化。
1.騷亂;煩亂。
1.騷擾。
1.騷擾偷襲。
1.驚恐慌亂。
1.猶擾害。
1.混亂;慌亂。
2.騷擾﹐打亂。
3.謂破壞。
1.馴服百姓。語本《周禮.天官.太宰》"二曰教典﹐以安邦國﹐以教官府﹐以擾萬民。"
2.侵擾百姓。
1.騷亂反叛。
1.見"擾攘"。
1.匆忙疾行。
1.猶吵鬧。
1.亦作"擾穰"。
2.忙亂;匆忙。
3.混亂;騷亂。
1.紛亂貌。語本《莊子.天道》"膠膠擾擾乎。"成玄英疏"膠膠﹑擾擾,皆擾亂之貌也。"
1.煩亂。
1.馴服。
1.安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