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水生脊椎動物。體溫隨外界溫度而變化。一般身體側扁,有鱗和鰭。用鰓呼吸。種類極多,大部分可供食用或制魚膠。
1.出自《詩·小雅·魚藻》魚在在藻,有頒其首。
2.出自《漢書·食貨志上》故御史屬徐宮家在東萊,言往年加海租,魚不出。
3.出自《漫成》詩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4.出自《清稗類鈔·動物·魚苗》魚,水族之屬,大抵有鱗及鰭,冷血,卵生,而以鰓為呼吸,脊椎動物中種類最繁者也。
5.出自《栽草記》三十年前,鄧興在微山湖捉魚摸蝦,混窮度命。
2.
某些像魚類的水棲動物的稱呼。
1.出自《海賦》魚則橫河之鯨,突扤孤游。
2.出自《詩·小雅·采薇》象弭魚服
3.
兩眼毛色白的馬。
1.出自《詩·魯頌·??》有驔有魚,以車祛祛。
2.出自《爾雅·釋畜》一目白,??;二目白,魚。
4.
中醫穴位名。指手拇指(或足??指)后方的掌(或跖)骨處有明顯肌肉隆起,狀如魚腹的部位。
1.出自《靈樞經·經筋》手太陰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于魚后。
2.出自《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周身名位骨度》魚,魚者,在掌外側之上隴起,其形如魚,故謂之魚也。
5.
古代官吏的佩物。即魚袋。參見“魚袋”。
1.出自《復愁》詩莫看江總老,猶被賞時魚。
2.出自《新唐書·車服志》中宗初,罷??袋,復給以魚。
3.出自《代書寄歐陽永叔四十韻》寧知主人貴,但見左魚懸。
6.
書信。參見“魚雁”。
1.出自《曉行》詩西舍東鄰今日別,北魚南雁幾時通。
2.出自《得頌臣臺灣書卻寄》詩波濤道險魚難寄,城郭人非鶴未還。
7.
蠹魚。
1.出自《燕子箋·拒挑》好打疊在針線箱中,莫被那煤殘魚損。
8.
木魚。參見“魚梵”。
1.出自《憫旱》詩梵僧魚聲響若沸,道士符筆粗如椽。
9.
“漁”的古字。捕魚。
1.出自《左傳·隱公五年》五年春,公將如棠觀魚者。
2.出自《易·系辭下》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
3.出自《戲贈張五弟??》詩宛是野人也,時從漁父魚。
10.
“漁”的古字。獲取。參見“魚酌”。
1.出自《古文苑·揚雄〈蜀都賦〉》魚酌不收。
11.
電文日期代用字。即六日。“魚”在平水韻列為上平第六韻,故在電文中代指六日。
1.出自《致內閣電》敬祈急速設法,保重要關,以顧關北全局。岫叩,魚。
12.
通“吾”。代詞。表第一人稱單數。
1.出自《列子·黃帝》姬!魚語女。
2.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蘇秦使盛慶獻書于燕王章》今﹝齊﹞王使宋竅詔臣曰:“魚﹝吾﹞□與子□有謀也。”
3.出自《觀堂集林·鬼方昆夷玁狁考》古魚吾同音。敦煌本隸古定《商書》:“魚家旄孫于荒。”日本古寫本《周書》:“魚有民有命。”皆假魚為吾。
13.
星名。屬尾宿。
1.出自《晉書·天文志上》天漢起東方,經尾箕之間,謂之漢津。乃分為二道,其南經傅說、魚、天龠、天弁、河鼓,其北經??,貫箕下,次絡南斗魁、左旗,至天津下而合南道。
14.
姓。唐有魚朝恩。見《舊唐書·宦官傳》。
15.
古國名。故城在今四川奉節東北赤岬山。秦漢時曾置魚復縣。古國名。故城在今四川奉節東北赤岬山。秦漢時曾置魚復縣。
1.出自《左傳·文公十六年》唯裨、鰷、魚人實逐之。
1.舊時祝頌語,謂迎來福祥。厘,通"禧"。
1.猶延壽。
1.蔓延的大火。
2.蔓延燃燒。
1.古邑名。春秋吳邑,公子季札因讓國避居(一說受封)于此。故址在今江蘇常州市。
2.借指季札。
3.漢成帝陵。
4.指漢成帝。
5.復姓。南朝宋有延陵蓋。見《宋書.謝晦傳》。
1.指春秋時吳公子季札。相傳吳王壽夢有四子諸樊(或稱謁)﹑馀祭﹑馀眛(一作夷昧)﹑季札。季札賢,壽夢欲廢長立少。季札讓不可。壽夢卒,諸樊立,與馀祭﹑馀眜相約,傳弟而不傳子弟兄迭為君,欲終致國于季札。季札離國赴延陵(一說封于延陵),終身不入吳國,故世稱延陵季子。事見《公羊傳.襄公二十九年》﹑《史記.吳太伯世家》。
1.漢劉向《新序.節士》載,春秋時延陵季子(吳公子季札)將出訪晉國,帶寶劍經過徐國,徐君觀劍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為有晉國之使,未即獻劍,然心已許之。及使晉返,而徐君已死。于是乃以劍掛徐君墓樹而去◇用為不忘故舊的典實。
1.見"延陵季子"。
1.長生;延長壽命。
2.即延齡客。指菊花。
1.菊花的異名。
1.留居。
2.延續;拖延不走。
1.高樓。
1.亦作"延路"。
2.古俚曲名。
1.漫長的道路。
2.見"延露"。
1.指亭堠。古代邊境上專用以候望敵情者。
1.亦作"延蔓"。草木綿延伸展。
2.引申指不斷擴展。
3.即曼延。古代百戲名。
1.繁衍散布。
1.見"延曼"。
1.綿亙;綿延伸展。
2.長度和廣度,引申指面積。
1.安適。
1.謂公余閑居之時。
2.指公余的私生活,如游宴玩耍之類。
1.飽足貌。
1.閑暇時賞玩。
1.安詳柔順。常用以借指嫻靜美好的女子。
2.纏綿深厚之情。
1.宴飲之處。
1.猶閑居。
1.見"宴嬉"。
1.休息。
2.指死者長眠。
3.宴樂和安居。
1.亦作"宴娭"。
2.宴飲嬉戲。
1.酒席。
1.我國西北地區回族﹑撒拉族民歌的一種形式。在喜慶節日中,主客對唱,以示慶祝;也有歌唱民間故事的。
1.猶宴嬉。
1.見"宴饗"。
1.亦作"宴享"。
2.古代帝王飲宴群臣﹑國賓。
3.指設宴饗客。
4.謂鬼神受享祭祀的酒食。
1.宴飲歡笑。
1.謂帝王游樂。
1.宴飲。
1.從容交談。
1.宴會。
安閑喜樂的樣子容色暇豫,言笑宴宴。
1.逸樂。
1.《后漢書.班彪傳》引《詩》云"詒厥孫謀,以宴翼子。"今本《詩.大雅.文王有聲》宴作"燕"。孔穎達疏"思得澤及后人,故遺傳其所以順天下之謀,以安敬事之子孫。"后因以"宴翼"謂善為子孫謀。
1.謂聚會歡飲。
1.見"宴游"。
1.宴飲娛樂。
1.閑談。
1.猶宴飲。
①閑坐宴坐小池畔。②佛教指打坐大圣威靈地,安公宴坐蹤。
1.安樂;安定。
1.謂貪圖安逸享樂等于飲毒酒自殺。
1.傍晚;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