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談話;談論。
1.出自《論語·鄉黨》食不語,寢不言。
2.出自《蘇騏驥墓碣銘序》大將軍某北征,公踵軍門上謁。延入,與語兵事,大悅。
3.出自《圣武記》語亂寇之名號,則前順而后逆。
4.出自《詩·陳風·東門之池》彼美淑姬,可與晤語。
2.
話;語言。
1.出自《左傳·文公十七年》齊君之語偷。
2.出自《老學庵筆記》禁中用煙脂、皂莢多,相公已有語,更敢用檀香作倚子耶?
3.出自《渡端州峽》詩蠻語酬人翻自苦,好山不敢問何州。
4.出自《艷陽天》這神色里包含著千言萬語。
3.
字;文句。
1.出自《世說新語·文學》阮宣子有令聞,太尉王夷甫見而問曰:“老莊與圣教同異?”對曰:“將無同。”太尉善其言,辟之為掾,世謂“三語掾。”
2.出自《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詩為人性僻眈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3.出自《東軒筆錄》頗聞翰林草制,皆檢前人舊本,改換詞語。
4.出自《宋史·李肅傳》十歲為詩,往往有警語。
4.
指語音。
1.出自《顏氏家訓·音辭》吾見王侯外戚,語多不正。
5.
俗話、諺語或古書中的話。
1.出自《禮記·文王世子》語曰:“樂正司業,父師司成;一有元良,萬國以貞。”
2.出自《穀梁傳·僖公二年》語曰:“唇亡則齒寒。”
3.出自《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語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
4.出自《核工記》語云:“納須彌於芥子”,殆謂是與。
6.
即語體。參見“語體”。
1.出自《新華半月刊》語譯和編輯整理祖國醫學的著作,這是整理祖國醫藥遺產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7.
用以示意的動作或信號。
1.出自《與曹休箋》目語心計,不宣唇齒。
2.出自《鄀縣遇見人織率爾寄婦》詩窗疏眉語度,紗輕眼笑來。
3.出自《傳奇·昆侖奴》知郎君穎悟,必能默識,所以手語耳。
4.出自又如:旗語、燈語。
8.
喻指蟲豸禽獸等啼鳴吼叫。
1.出自《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傳論》則緩耳雕腳之倫,獸居鳥語之類,莫不舉種盡落,回面而請吏,陵海越障,累譯以內屬焉。
2.出自《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隴右節度使三十韻》廢邑狐貍語,空村虎豹爭。
3.出自《暑景》詩乳燕并頭語,紅葵相背開。
4.出自《茫茫大海中的一個小島》詩在天朗氣清的早晨,你聽不見人聲鳥語。
9.
指琴弦之聲。
1.出自《酒泉子》詞曲中情,弦上語,不堪聽!
2.出自《轆轤怨》詩門前水揚聲似雨,幽人當窗碧弦語。
10.
語法學用以表以表示詞組。
1.出自如:詞語。
11.
用作表示句子成分的術語。
1.出自如:主語,謂語。
12.
《論語》的省稱。
1.出自《無可無不可賦》是以《語》著仲尼之賢,毋意毋必;《詩》頌文王之美,不識不知。
1.即鹽引。明清時有的地方引﹑票并行。清代由戶部印發的稱鹽引,由各地鹽政所發的稱"鹽票"。
1.鹽店。
1.海濱出鹽處。
1.以鹽漬后曝于日光之下。
1.含有鹽分的汽水。主要供高溫下工作的人飲用。
1.鹽船裝卸停泊之橋。
1.產鹽的丘地。
2.清代鹽稅之一。
1.產鹽地區。
1.鹽稅和酒稅。
1.含有多量鹽質的泉水。亦指含鹽分甚多的礦泉。
1.政府對食鹽產銷的壟斷專賣。
1.雄健絢麗。
1.內容精深﹑氣勢雄偉的詩文。常用為他人詩文之美稱。
1.擅長寫作宏偉詩文的高手。
1.雄健威武。
2.指雄健威武而有大略之人。
3.雄渾剛健而有氣勢。
4.宋代禁軍所屬步兵名。
1.勇武狡詐。
1.雄偉險要。
1.漢代學者揚雄和劉向的并稱。
1.猶峻峭。
1.勇猛。
1.偉大的理想和抱負。
2.稱雄稱霸之心。
1.遠大的抱負和志向。
1.謂多而新穎。
1.威勢盛大貌﹔旺盛貌。
2.眾多貌。
3.形容聲音宏大。
1.熾盛明亮貌。
1.雄偉挺秀。
1.雄健美麗。
1.杰出卓異。
1.雄健飄逸。
1.勇武剛毅。
1.猶言出類拔萃。
1.勇猛威武。
1.雄健沉郁。
2.壯麗郁勃。
1.宏偉遠大。
2.壯闊貌。
1.謂勇武壯健。
1.氣勢雄闊﹑才情橫溢的辭章。
1.野心和奸詐。
1.猶壟斷。
1.謂勢力擴張﹔旺盛。
1.氣勢雄偉的篇章。
1.謂有抱負有識見。
1.深赭色。
1.高大挺拔。
1.猶重鎮。
2.強有力地鎮守。
1.爭雄。
1.雄渾剛直。
1.重要的職位。
1.指大腳。
1.遠大的志向。
1.昂然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