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事物的質量)壞;粗劣。
1.
凹陷;低下。
1.出自《史記·孔子世家》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丘云
2.
疵病;粗劣。
1.出自《史記·五帝本紀》﹝舜﹞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
2.出自《魏都賦》器周用而長務,物背窳而就攻。
3.出自《新唐書·韓思彥傳》俗不偷薄,器不行窳。
4.出自《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今中國之大,患在兵少而不練,船械窳而乏也。
3.
敗壞,腐敗。
1.出自《三國志·蜀志·郤正傳》然而道有隆窳,物有興廢,有聲有寂,有光有翳。
2.出自《立政議》天下一大器也,用之久,則必弊窳殘缺。
3.出自《清史稿·災異志二》灤州瓜窳,剖之有血,食者立病。
4.出自《民彝與政治》由是言之,政治之良窳,視乎其群之善良得否盡量以著于政治。
4.
懶惰。
1.出自《商君書·墾令》愛子不惰食,惰民不窳,而庸民無所於農,是必農。
2.出自《賓退錄》東蜀楊天惠撰《彰明縣附子記》:“蓋其實之美惡,視功之勤窳。以故富室之人常美,貧者雖接軫,或不盡然。”
5.
羸弱。
1.出自《文選·枚乘〈七發〉》今太子膚色靡曼,四支委隨,筋骨挺解,血脈淫濯,手足墮窳。
6.
謂器中空空。
1.出自《久雨壞墻園蔬盡壓悵然成詩》囊橐罄留儲,釜甑恒若窳。
7.
惡獸名。即窫窳。
1.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鼻赤象,圈巨狿,揸狒猬,?窳狻。
2.出自《酉陽雜俎續集·貶誤》夫宮中祭邪魅及葬窳,則用昏。
1.見"迷惑"。
1.亦作"迷或"。
2.辨不清是非;摸不著頭腦。
3.使迷惑。
1.即迷魂湯。
1.見識糊涂。
2.指糊涂的見解。
1.猶言紙醉金迷。
①使人不辨方向的道路指點迷津|走出迷津。②見迷宮”。
1.猶迷路。
1.迷糊困倦。
1.一種形狀似蕨的草。嫩葉可食。
1.昏君。
1.布滿天空。迷,通"彌"。
1.霧的別名。
1.猶迷亂。
1.猶迷香洞。
凝不清撲朔迷離|迷離恍惚。
1.見"迷離惝恍"。
1.見"迷離惝恍"。
1.語本《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木蘭詩》"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后因以"迷離撲朔"形容事物錯綜復雜,難于分辨。
1.盲目信仰舊禮制。
1.迷迷糊糊。
過分喜愛,難以舍棄迷戀音樂|想起了青紗帳,我怎能不迷戀甘蔗林的風光!
1.迷迷糊糊。
1.見"迷飉沒騰"。
1.同"迷留沒亂"。
1.猶遺留。
1.形容心緒煩躁,精神恍惚。
1.同"迷留沒亂"。
1.同"迷留沒亂"。
1.同"迷留沒亂"。
1.隋煬帝所建樓名。故址在今江蘇省揚州市西北郊。
2.指妓院。
1.方言。霧。
1.迷失道路。
2.比喻失去正確的方向。
3.比喻錯誤的道路。
4.滿路。
5.方言。指霧。 6.內耳的一部分。分為骨迷路和膜迷路。
1.茫茫一片,看不分明。
2.布滿;充滿。
1.見"迷茫"。
1.蠻人的村莊。亦泛指荒村。
1.南方少數民族名。多船居﹐稱蜑戶﹐也稱蛋戶。
1.舊時對南方和北方少數民族的蔑稱。
1.見"蠻夷邸"。
1.指南方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亦指這一地區的人。
1.唐代名歌舞伎◇亦泛指舞姬侍妾。
1.南方。
1.同"蠻煙瘴雨"。
1.古代王畿方千里之外﹐每方五百里分為一服﹐共分成九服。蠻服在衛服之外﹐夷服之內﹐為第六服。
2.泛稱遠離京城的邊遠地區。
1.舊指主管少數民族的官署。
1.硬干;胡作。
1.方言。養子。
1.南方少數民族之歌。
1.南方少數民族的歌聲和講話聲。
1.對南方少年的戲稱。
1.謂用暴力強迫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