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助詞
〈書〉表示疑問或反問,跟“嗎”或“呢”相同。
2.
助詞
〈書〉表示語言較舒緩的感嘆,相當于“啊”。
1.
語氣詞。表示疑問語氣。
1.出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
2.出自《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甘羅說趙王曰:“王聞燕太子丹入質秦歟?”
3.出自《百辟勸進今上箋》龜玉不毀,誰之功歟?
2.
語氣詞。表示反問。
1.出自《五等論》豈世乏曩時之臣,士無匡合之志歟?
2.出自《史通·惑經》而孟子云:“孔子成《春秋》,亂臣賊子懼?!睙o乃烏有之談歟?
3.出自《封建論》得非諸侯之盛強,末大不掉之咎歟?
3.
語氣詞。用在選擇問句中,常與“抑”相配合。
1.出自《論衡·祀義》而罪歟?其鮑之罪歟?
2.出自《五柳先生傳》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3.出自《賓退錄》勝負未可知。就使其勝,所亡士馬,群臣當之歟,抑人主當之歟?
4.出自《集外集拾遺補編·〈丙和甲〉按語》作者現在才寄出歟,抑在路上郵了一年歟?
4.
語氣詞。表示感嘆。
1.出自《賢良詔》猗歟!偉歟!何行而可以彰先帝之洪業休德?
2.出自《論吏士行能令》論者之言,一似管窺虎歟!
3.出自《師說》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4.出自《型世言》奇哉烈婦,一死鴻毛,不笄而冠歟。
1.互相尋求。
1.互相爭逐。
1.謂因與喪家互聞姓名而前往吊問。《禮記.雜記下》"相趨也,出宮而退。"鄭玄注"相趨,謂相聞姓名來會喪事也。"孔穎達疏"相趨,謂與孝子本不相識,但相聞姓名而來會﹑趨喪也。"一說謂一面之交。孫希旦集解"相趨,謂嘗相聚會而趨就。"趨就,謂對初識之人前趨見禮,互通姓名。
1.相距;相差。
1.對看;互相看見。
1.相互平衡。
1.互相勉勵。
2.勸解;勸告。
1.相宜;互以為是。
1.爭吵;相罵。
1.互相謙遜;彼此讓步。
1.饒恕;寬容。
2.好言寬慰。
1.客套語。打擾,叨擾。
1.觀察人的體貌以推斷其吉兇禍福。
2.偶人;以土木制成的人像。
1.謂互相致意,表示相親相敬。
1.為了國家利益而作一定的讓步。
1.相違逆,相抵觸。
1.認識;彼此熟悉。
1.相繼;連續不斷。
2.相沿襲。
3.依然;仍舊。
1.同時并存;互相包容。
1.相同;相類。
1.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馬相如病甚,可往從悉取其書,若不然,后失之矣。'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無書。問其妻,對曰'長卿固未嘗有書也。時時著書,人又取去,即空居。長卿未死時,為一卷書,曰"有使者來求書,奏之。無他書。"'其遺札書言封禪事。"后因以"相如草"比喻散佚的名著。
1.漢司馬相如患有消渴疾◇即用"相如渴"作患消渴病的典故。
1.漢司馬相如的琴臺。故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
1.指漢司馬相如的《喻巴蜀檄》。按《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為郎數歲,會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中,發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為發轉漕萬余人,用興法誅其渠帥,巴蜀民大驚恐。上聞之,乃使相如責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后因以"相如檄"指曉諭軍民的文告。
1.見"相濡以沫"。
1.喻在困境中相互救助。
泉水干涸,魚互相以唾沫濕潤對方。比喻在困境中竭盡微力互相幫助低首下心,求其民之相濡以沫。
1.猶言相濡以沫。
1.互相為用;彼此投合。
2.佛教語。猶包含。
1.同樣;類似。
1.相互殘害﹑殺傷。
2.相互制約。
1.彼此交好。
1.見"相禪"。
1.互相傷害﹑妨礙。
1.彼此商量,商議。
1.互不謙讓。
1.互相超過。
2.相互推崇。
1.相關;互相牽涉。
1.事物由于矛盾轉化而生生不已。
1.互相轉化,互相促進。
1.亦作"相生相克"。
2.舊時謂五行之間互相促進,互相制約。
曲藝曲種。流行于全國各地,形成于清中葉以后。與民間說笑話和明清兩代盛行的隔壁戲(一種口技)有一定淵源關系。表演說、學、逗、唱兼備。有單口(一人)、對口(二人)、群話(三人或三人以上)三種表演方式。現又有相聲小品等新的發展。
1.相稱。
2.相互壓服,制約。
1.《莊子.田子方》"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后以"相失交臂"喻機會錯過。
1.互相學習﹑仿效。
1.觀察時機估計力量。
1.觀察時機而采取行動。
1.相與發誓。
1.鑒別人才。
2.舊時以談命相為職業的人。
1.兩國間互相聘問。
2.互相侍奉。
3.相與從事戰爭。
4.共同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