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淤積。
2.
動詞
淤積起來的。
3.
名詞
河溝中沉積的泥沙。
4.
動詞
同“瘀”。
5.
動詞
〈方〉液體沸騰溢出。
1.
水中沉淀的泥沙。
1.出自《漢書·溝洫志》春夏乾燥,少水時也,故使河流遲,貯淤而稍淺。
2.出自《將往終南和子由見寄》下視官爵如泥淤,嗟我何為久踟躕。
2.
泥沙沖積成的地帶。
1.出自《上林賦》出乎椒丘之闕,行乎洲淤之浦。
2.出自《河復》詩楚人種麥滿河淤,仰看浮槎棲古木。
3.
將含有大量淤泥的河水引入低洼地,令其沉淀以改良土壤。引申為郁結。參見“淤田”。
1.出自《敵后武工隊》從大娘過于激動的表情上看,她是積淤了天大的委屈,忍受了難訴的痛苦。
4.
滯塞,不流通。參見“淤血”、“淤洳”。
1.出自《紅樓夢》晚上把這藥用酒研開,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熱毒散開,就好了。
2.出自《泥涂嘆》詩前途更淤洳,欲鏟無巨鐵。
3.出自《佛本行集經》從其胎內,安庠徐起。身體鮮浄,不為種種涕唾痰屎尿淤血之所穢污。
5.
方言。溢出。
1.出自《人民日報》鍋也冒白泡,米湯淤了一鍋臺。
6.
污濁。參見“淤黑”。
1.出自《玉篇·水部》淤,濁也。
2.出自《毛主席指示我們過草地》草叢里河溝交錯,積水泛濫,水呈淤黑色,散發出腐臭的氣息。
1.插簪于冠。古謂做官。
1.比喻仕宦。
1.以蒿作簪﹐以草為席。形容生活艱苦。
1.《易.豫》"勿疑﹐朋盍簪。"朱熹本義"然又當至誠不疑﹐則朋類合而從之矣。"后因以"簪盍"謂朋友相聚。
1.冠簪和手版。古代仕宦所用。比喻官員或官職。
1.謂插花于冠。
2.猶戴花。
3.古代書體的一種。
1.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二載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衛恒書如插花美女﹐舞笑鏡臺。"后稱書法娟秀工整者為簪花格。
1.發簪和耳環。指婦女首飾。
1.猶簪纓。亦借指仕宦。
1.即簪子。
1.古人于重九日插戴菊花謂之簪菊。
1.亦作"簪履"。
2.簪笄和鞋子。常以喻卑微舊臣。
1.見"簪屨"。
1.見"簪褭"。
1.亦作"簪裊"。
2.秦漢時爵位名。列為第三級。
1.亦作"簪佩"。
2.古代冠簪和系于衣帶上飾物。
3.借指仕宦。
1.冠簪和章服。古代仕宦者所服﹐因以借指仕宦。
1.猶簪帶。
1.指出家為僧道。因道士簪發﹐和尚剃發﹐故稱。
1.《漢書.趙充國傳》"安世本持橐簪筆事孝武帝數十年。"顏師古注引張晏曰"橐﹐契囊也。近臣負橐簪筆﹐從備顧問﹐或有所紀也。"后因"簪橐"指近臣的筆墨生涯。
1.形容佩帶光彩耀眼。
1.冠簪和軒車。喻顯貴。
1.古代官吏的冠飾。比喻顯貴。
1.舊指顯貴人家。
1.猶篸篸。參差不齊貌。
2.威嚴;莊嚴。常用來形容騎馬的姿勢。
1.綰住發髻的條狀物。用金屬﹑骨頭﹑玉石等制成。
1.冠簪和冠帶。
2.借指官宦。
1.猶彼此。我們倆。
1.咋個。猶怎么。
1.猶彼此。
1.我。
1.咱們。指我。
1.我;我們。指說話的一方。
2.統稱己方與對方。
1.語氣詞。表示感嘆或轉折。
1.亦作"寁孳"。
2.人和哺乳動物一胎生雙子。
3.孿生子。《廣韻.平之》"寁,寁孳,雙生子也。"一說為獨子。
1.見"寁宨"。
1.督促操辦。攢,通"趲"。
1.眾多的筆。
1.以合乎禮義要求別人。
1.克除陰氣。
1.追求實有的形態。
1.謂責任有所歸屬。
1.見"責有所歸"。
1.訓責并誘導。
1.責怪怨恨。
1.索取贓物。
1.急勁貌。
1.索債。
1.督責出戰。
1.謂以杖刑責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