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學習。
1.
學習;練習;演習。
1.出自《禮記·曲禮下》君命,大夫與士肄。
2.出自《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上既觀,使行禮,曰:“吾能為此。”乃令群臣習肄,會十月。
3.出自《三國志·魏志·杜夔傳》教習講肄,備作樂器。
4.出自《新唐書·馬燧傳》居一年,辟廣場,羅兵三萬以肄,威震北方。
5.出自《宋史·仁宗紀四》十一月甲子,出太廟禘、祫、時饗及溫成皇后祭饗樂章,肄于太常。
6.出自《聊齋志異·局詐》某新肄一曲,亦愿聞之乎?
2.
勞苦。
1.出自《書·顧命》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奠麗陳教則肄,肄不違,用克達殷,集大命。
2.出自《詩·邶風·谷風》有洸有潰,既詒我肄。
3.出自《左傳·昭公三十年》楚執政眾而乖,莫適任患。若為三師以肄焉,一師至,彼必皆出。彼出則歸,彼歸則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罷之,多方以誤之,既罷而后以三軍繼之,必大克之。
3.
樹木再生的嫩條。引申為馀。
1.出自《詩·周南·汝墳》遵彼汝墳,伐其條肄。
2.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晉國不恤周宗之闕,而夏肄是屏。
3.出自《漢高祖功臣頌》悴葉更輝,枯條以肄。
4.出自《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下》種樹多寄生,剪丫除肄,根枝盤曲而有環抱之勢。
5.出自《戴東原先生傳》循根可以達杪,不手披枝肄所歧,皆未至十分之見。
4.
檢閱,檢查。
1.出自《漢書?酷吏傳?義縱》歲余,關吏稅肄郡國出入關者,號曰:“寧見乳虎,無直甯成之怒。”
1.民間諺語。
1.舊指民家經營的窯。與官窯相對。
1.民間流傳的歌謠。有的內容與時事政治有關。
1.民眾從事的事業。
1.民之儀表。指賢人。
1.猶民眾。古代用于少數民族。
1.猶人倫。舊指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倫理道德準則。
1.民眾以食糧為根本。
1.民間義勇。宋代指鄉兵。
1.民眾所承擔的勞役。
1.民眾的意愿。
了解公眾輿論趨向的社會調查。主要收集公眾對于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的看法和態度。通過抽樣調查的方式,征詢調查對象對某些問題的意見、觀點或想法,并對此進行分析和推論。然后向公眾公布調查結果,以期說明和解釋問題的趨勢或傾向。
1.國家人民殷實富裕。
1.民眾的痛苦。
1.民眾中的英才。
1.民間經營。
1.猶民功。
1.民之器用。
2.民之財用。
3.人民生活所使用的。
1.民眾的憂戚。
1.指關于人民事業的謀劃。
1.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口號之一。
1.謂人民葬身魚腹。喻人民遭殃。
1.民間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言語。一般言簡意賅﹐多反映人民的生活經驗和愿望。
1.民間訴訟案件。
1.民眾的欲望。
1.民眾所稱譽的人。
2.民眾的稱譽。
1.指辛亥革命。
1.謂人民的怨恨達到極點。
1.民眾的意愿。
1.人們約定共同遵守的契約。
1.民營運輸。
2.民眾運動。
1.地方官吏。
1.人們行為的準則。
2.治民的方法。
1.殘害人民的人。
1.殘害人民眾叛親離的反動統治者。
1.民房。
1.民眾之長。
1.指人民所敬畏者。
1.比喻人民的勞動果實。
1.同"民膏民脂"。
1.民意﹐民心。
1.指治民之道。
2.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口號之一。
1.人的聰明才智。
1.民間墳地。
人民大眾得民眾者得天┫攏喚起民眾千百萬。
①專制”的對稱。指多數人統治的國家形態。②專政”的對稱。指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方法,包括討論、批評、說服教育等。③集中”的對稱。指領導人征求意見,了解下情,與群眾商量問題等。④領導人密切聯系群眾,有事同群眾商量,虛心向群眾學習,以平等的態度待人的思想作風。
特指我國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并和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的政黨。包括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致公黨、九三學社、臺灣民主自治同盟。它們在民主革命中有過光榮的歷史,在社會主義事業中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現在是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是參政黨。
在我國,指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在共同的政治準則的基礎上互相提出意見和批評,人民群眾對中國共產黨各級組織、各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批評監督,國家權力機關對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的監督,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對法律、政策的執行和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等。廣義還指群眾對領導干部的批評和監督。
簡稱民青”。抗日戰爭后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在國民黨統治區建立的先進青年的地下組織。成立于1945年。主要成員是學生及職業青年。任務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團結廣大青年積極參加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
1.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參加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黨外進步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