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葉,書冊中的一張紙。
1.出自《說文·竹部》葉,龠也
2.出自《鄉里善人》“有缺頁嗎?”書莊伙計的頭湊了過來。“有缺頁可以給你老先生補來。”
2.
量詞。用于使用一面的一張紙。
1.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侶笙(蔡侶笙)翻開圖來看了兩頁,仍舊掩了。
2.出自《科爾沁旗草原》時間在日歷上一頁一頁扯去。
3.出自《西苑草》一個月寫兩封信,見一次面。每封信一頁信紙。
3.
量詞。用于兩面印刷的書本中一張紙的一面。
1.出自《平原的頌歌》十二年是一部多厚的書呀,現在該翻開第幾頁!
4.
量詞。用于薄片狀物。
1.出自《隔膜》我的耳際只有風聲,水聲,僅僅張得幾頁帆呢。
2.出自《大木匠》和男人們比賽割麥,在脊背上擱一頁瓦,掄一上午鐮刀不展腰不展腰似的。
5.
量詞。開,舊時印刷上指相當于整張紙的若干分之一。
1.出自《負曝閑談》這樣說,一副十二頁的機器總要了。
1.象聲詞。形容拍打或爆裂的聲音。
1.象聲詞。
1.見"劈劈拍拍"。
1.亦作"劈劈啪啪"。
2.象聲詞。爆裂﹑拍打聲。
1.見"劈脫"。
1.謂不講情面。
1.民間曲調名。流行于明代中葉以后。一般為九句五十一字。與《掛枝兒》相似,僅末尾二句重疊一次。萬歷年間刻本《大明春》所載《掛枝兒》即《劈破玉》。
1.亦作"劈噗"。
2.象聲詞。
1.見"劈撲"。
1.猶立即。
1.謂出手迅捷。
①當頭;迎頭劈頭便打|劈頭碰見他從門外撞進來。②開頭劈頭就問|劈頭一句話。
1.同"劈頭劈臉"。
1.見"劈頭蓋腦"。
1.猶劈頭劈臉。
1.亦作"劈頭劈腦"。亦作"劈頭蓋頂"。
2.正對著頭部。形容來勢迅猛。
1.當頂揪住頭發。
1.正對著頭和臉而來。
1.見"劈頭蓋腦"。
1.亦作"劈劈脫脫"。
2.方言。簡單,干脆。
1.首先;開頭。
1.猶直瀉。
1.對準心口。
2.剖心。謂誠心。
1.從當中;從中。
1.當胸。
1.當腰,正對著腰。
1.指分配收益或分攤開支。
1.元代皇帝儀仗中的一種兵器。取"正人不正"之意。
1.決斷。
1.似玉之石。
1.比喻以假亂真,似是實非。
1.似玉之石。
1.趨行貌。
1.亦作"?髵"。亦作"髬聐"。
2.猛獸怒而鬃毛奮張貌。
3.指猛獸。
4.謂頭發豎起。
1.見"髬髵"。
1.見"噼哩啪啦"。
1.形容響亮的碰撞聲。
1.亦作"噼里啪啦"。亦作"噼嚦啪啦"。
2.形容連續不斷的爆裂﹑拍打或東西撞擊等的聲音。
3.形容說話干脆﹑爽直,鏗鏘有力。
1.見"噼哩啪啦"。
1.形容爆裂﹑拍打或東西撞擊等聲音。
1.急疾迅速。
1.憑空﹐沒有事實根據。
1.霹靂﹐響雷。
1.古代以機發石的戰車。以其發石時聲如霹靂﹐故名。
2.傳說中的雷車。
1.傳說中指雷電之神。
1.傳說中雷神打雷所用石斧。
1.指雷電。
2.比喻性情暴躁。
1.即霹靂斧。
1.酒名。
1.見"霹靂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