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朌”。
2.
發布;公布。
1.出自《周禮·春官·大史》正歲年以序事,頒之于官府及都鄙。
2.出自《請上尊號表》令公卿大夫得竭思慮,取正於經,以定大號,有司備禮擇日以頒,天下幸甚。
3.出自《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詞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
3.
賞賜;分賞。
1.出自《周禮·天官·宮伯》以時頒其衣裘。
2.出自《文選·潘岳〈馬汧督誄〉》矧云私粟,狄隸可頒。
3.出自《葉君墓志銘》受一錢以上必均,有余頒親友,乏歲賑貧餓。
4.出自《癸巳類稿·臺灣府屬渡口考》賊平,頒右旋白螺於閩督署。督撫、將軍、提督過海則佩之。
4.
分擔;分任。
1.出自《書·洛誥》乃惟孺子頒,朕不暇聽。
5.
次第。
1.出自《周禮·夏官·趣馬》掌駕說之頒。
6.
通“斑”。須發半白。參見“頒白”。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上》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2.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只見隔壁房里坐了一個五十多歲的頒白婦人。
3.出自《洪波曲》﹝徐特立﹞一頭頒白的長發那么紛披。
1.推舉賢人不以常法。
1.確定期限。
君主國家制定憲法,實行議會制度君主~。
清末資產階級的政治派別。以梁啟超、張謇、湯壽潛等為代表。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先后在各地成立各種立憲團體,并領導收回利權和保路運動。曾成立全國性組織國會請愿同志會”,并發動三次請愿活動,要求速開國會。辛亥革命時大都宣布贊成共和。
1.取法萬物形象。
1.用雕塑﹑雕刻等方法制成的人物站立形象。
1.猶立功。
2.立即效驗。
1.下決心。
2.存心;故意。
3.樹立準則。
4.立意;立論。
1.行為舉動。
2.建德修行。
1.生性;稟性。
1.興建學校。
1.禪宗二祖慧可為求其師達摩廣度眾生而徹夜堅立大雪中﹐及曉﹐積雪過膝﹐師甚感動。事見《景德傳燈錄.慧可大師》◇遂以"立雪"為僧人精誠求法之典故。
2.北宋儒生楊時﹑游酢往見其師程頤﹐值頤瞑目久坐﹐二人侍立不去﹐頤既覺﹐門外雪已盈尺。事見《宋史.道學傳二.楊時》◇以"立雪"為敬師篤學之典故。
1.建立功勛。
〈書〉指著書立說。
1.確立準則或法度。
1.奉行大義。
2.猶舉義。
3.確立觀點;取義。
1.猶言背離。
2.持不同的態度或看法。
1.建立采邑。
①打定主意他~要出外闖一闖。②命意這幅畫~新穎。
1.猶立論。
2.站著對話。
1.建立年號。
1.古代歷家算法之一。
1.立定志向。
1.立定;站穩。
1.設立儀仗。亦即指儀仗。
1.作儀仗的馬隊。
2.喻官員之尸位者。
建立賬簿,記載貨幣、貨物等進出事項。
1.發怔;發呆。
1.謂建立長官。
2.確立為政之道。
3.蒞政;臨政。立﹐通"蒞"。
立定志愿~做一名教師。
1.建立制度。
2.闡述王命;草擬制誥。
1.猶施政。
1.盡忠。
1.竭力主張。
1.插立錐尖。形容地方極小。
形容極小的一塊地方(多用于‘無立錐之地’)貧無~。
1.立庶子為太子或世子。
2.《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后因謂成年之子為立子。
①站得住腳,能住下去或生存下去~未穩ㄧ~之地。②處于某種立場~基層,面向群眾。
1.波浪沖擊留下的痕跡。
2.喻指流逝之事物留下的痕跡。
3.波紋。
1.見"浪花"。
1.見"浪跡浮蹤"。
1.見"浪藉"。
1.見"浪人劍"。
1.亦作"浪籍"。
2.狼藉,散亂不整。
1.自然生成的井。
1.指風月場中的吃喝之事。
1.猶浪語。
1.放蕩無行。
1.漂泊流浪的人。
1.流貌。
2.象聲詞。形容雨﹑水等流動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