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舊時送給老師的酬金(原義為干肉,古時弟子用來送給老師當作見面禮)。
2.
見“修”。
3.
名詞
(Xiū)姓。
1.
干肉。
1.出自《周禮·天官·膳夫》凡肉脩之頒賜,皆掌之。
2.出自《左傳·莊公二十四年》女贄不過榛栗棗脩,以告虔也。
3.出自《與從弟君苗君胄書》接武茅茨,涼過大夏;扶寸肴脩,味逾方丈。
2.
致送教師的薪金。參見“脩金”。
1.出自《醒世姻緣傳》人家有子弟的,丁利國都上門去綽攬來從學;出不起學錢的,丁利國都與他們代出脩金。
2.出自《苦社會》所定脩金,月計合洋百元光景。
3.出自《教育政策私議》學校皆收脩金,惟必須極廉。
3.
干枯。
1.出自《詩·王風·中谷有蓷》中谷有蓷,暵其脩矣。
2.出自《呂氏春秋·辯土》寒則雕,熱則脩。
4.
同“修”。
5.
姓。漢有屯騎校尉脩炳。見《廣韻·平尤》。
1.出自《廣韻?尤韻》脩,姓。漢有屯騎校尉脩炳。
作家。廣東南海人。女。曾任中國青年藝術劇院、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編劇,《詩刊》副主編。著有兒童詩集《小兵”的故事》、《我對雷鋒叔叔說》,詩集《周總理,你在哪里?》,報告文學集《奇異的書簡》等。
1.枝葉。
1.準則,法度。
1.枝條。
某一宗教的創始人,如釋迦牟尼是佛教的教主。
1.在地室中蓄火種菜。
〈方〉漚肥。
1.為預防腐爛變質而貯藏在地窖內的蔬菜果品等貨物。
1.地穴。
1.見"嘂呼"。
1.號叫。
1.亦作"嘂謼"。亦作"嘂噁"。
2.大聲呼喊。
1.見"嘂呼"。
1.蟈蟈兒的別名。俗稱"叫哥哥"。
1.猶校理。
1.校改。
1.猶察究。
2.校訂。
1.猶整理。
1.持平一致。
1.公平持正;整齊畫一。
1.猶學者。
1.校準。
真菌的一個類群。單細胞,卵形或橢圓形。重要的發酵微生物。發酵時,能分解碳水化合物,并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等。在生產上常用的有面包酵母、飼料酵母、釀酒酵母和藥用酵母等。廣泛應用在食品工業、醫藥工業和畜牧業中。
1."酶"的舊稱。亦用以比喻促進事物發展的主要因素。
1.酵母。
1.發酵的粥。
〈方〉含有酵母的面團。也叫引酵。
1.猶言詰屈聱牙。
1.厲聲責備。
1.鳥鳴聲。
1.咀嚼。
1.咀嚼。
1.責罵。噍,通"譙"。
1.譴責。噍,通"譙"。
1.聲音急促,不舒緩。
1.明察貌。
1.大聲叫呼。
1.歌聲清暢貌。
1.高聲歌唱。
1.野獸號叫。
1.叫喊,號叫。
1.高聲叫呼。
1.哭聲。
2.指悲叫聲。
3.笑聲。
4.鳥獸鳴聲。
1.因痛苦而高聲呼叫。
1.號哭。
1.高聲長鳴。
1.清揚激越之音。
1.高聲急應。
1.謂聲音激越而嘈雜。
1.即藠子。詳"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