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住,過夜,夜里睡覺。
2.
形容詞
〈書〉舊有的;一向有的。
3.
形容詞
〈書〉年老的;長期從事某事的。
4.
形容詞
隔夜的。
5.
名詞
(Sù)姓。
6.
形容詞
前世的。
7.
〈文〉同“夙”。
1.
住宿;過夜。
1.出自《詩·邶風·泉水》出宿于泲,飲餞于禰。
2.出自《漁翁》詩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3.出自《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平定王孝廉執信,嘗隨父宦榆林,夜宿野寺經閣下。
2.
古代官道上設立的住宿站。
1.出自《周禮·地官·遺人》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廬有飲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
3.
指宿鳥。
1.出自《論語·述而》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4.
處于。謂日月運行在空中所處的位置。
1.出自《鹖冠子·天則》彼天地之以無極者,以守度量而不可濫,日不逾辰,月宿其列。
2.出自《三星行》我生之辰,月宿南斗。牛奮其角,箕張其口。
3.出自《珍珠船》箕四星,一曰天雞,主八風。凡日月宿在箕、東壁、軫、翼,風起。
5.
指夜間守衛。
1.出自《周禮·秋官·修閭氏》修閭氏掌比國中宿互柝者與其國粥。
6.
拖延;停留。
1.出自《管子·君臣上》有過者不宿其罰,故民不疾其威。
7.
隱含;寄寓。
1.出自《隱居通議·理學三》公學造深醇,所為文,奧雅篤厚,刊落華腴,而宿於理。后村謂其高處逼《檀弓》、《穀梁》,平處猶與韓并驅。
2.出自《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在西洋有一句成語,叫做健全的精神,宿于健全的身體。
8.
安心;安于。一說宿,久。言官久于其業。見竹添光鴻《左傳會箋》。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夫物,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職,則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業,其物乃至。
9.
預先;早先。參見“宿定”。
1.出自《論衡·逢遇》且夫遇也,能不預設,說不宿具,邂逅逢喜,遭觸上意,故謂之“遇”。
2.出自《水經注·易水》水之不周者,路不容軌,僅通人馬,謂之石泉固。固上宿有白楊寺,是白楊山神也。
3.出自《送孫叔康赴史府》詩長材晦朝倫,高行隱家闥。新除酬問望,宿蘊行施設。
10.
素常;一向。參見“宿習”、“宿志”、“宿願”。
1.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權既宿服仰備,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
2.出自《周書·泉仲遵傳》仲遵宿稱干略,為鄉里所歸。
3.出自《云笈七簽》《真玉經》、《太上郁儀結璘章》、《八景神丹文》皆刻於東華仙臺,不宣於世上,自非宿有仙名者,不可聞見也。
11.
久。參見“宿貴”。
1.出自《新唐書·裴垍傳》垍器局峻整,持法度,雖宿貴前望造詣,不敢干以私。
2.出自《張文定公墓志銘》自將相公卿宿貴之人,皆爭屈體以收禮后輩。有不然者,則謗毀隨之。
3.出自《送湯岐公鎮會稽》詩舊勛與宿貴,屏氣聽指蹤。
12.
大。參見“宿狡”、“宿契”、“宿豪”。
1.出自《新唐書·酷吏傳序》天寶后至肅代間,政纇事叢,奸臣作威,渠憸宿狡,頗用慘刻奮,然不得如武后時敢搏摯殺戮矣。
2.出自《漢書·王尊傳》長安宿豪大猾東市賈萬、城西萬章、翦張禁、酒趙放、杜陵楊章等皆通邪結黨,挾養奸軌,上干王法,下亂吏治,并兼役使,侵漁小民,為百姓豺狼。
3.出自《大唐西域記·憍薩羅國》我求佛圣果,我學佛能舍,是身如響,是身如泡,流轉四生,往來六趣,宿契弘誓,不違物欲。
13.
隔夜;夜。參見“宿問”。
1.出自《述異記·蝦蟆蠱》凡蠱入食物,隔宿即蟲出,故官於此地者,受饋飲食,必宿而用之。
14.
隔年生的;多年生的。多指植物。參見“宿莽”、“宿草”、“宿麥”。
1.出自《禮記·檀弓上》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
2.出自《悲從弟仲德》詩流塵集虛坐,宿草旅前庭。
3.出自《贈康老人洽》詩多識故侯悲宿草,曾看流水沒桑田。
4.出自《送王待制知陜府》詩疇昔誠相契,間關分不渝。絕弦悲宿草,撫首念諸孤。
5.出自《漢書·武帝紀》遣謁者勸有水災郡種宿麥。
6.出自《齊民要術·大小麥》夏至后七十日,可種宿麥。早種則蟲而有節,晚種則穗小而少實。
7.出自《青春的光彩》后來也不管老梁同意不同意,自己帶著干糧,天天跟上拖拉機到附近各農業社去播種宿麥,翻秋地。
8.出自《楚辭·離騷》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9.出自《垂花塢醉后戲題》詩道士張太和伐薪為堰,封土以壅澮,余亦命薙氏治蕪穢而刬宿莽。
10.出自《高陽臺》詞壟頭宿莽堪哀,有青青細草,禁得霜摧。
15.
謂年齒高,歲數大。
1.出自《周書·文帝紀上》比有敕旨,召吾還闕,亦有別詔,令君入朝。雖操行無聞,而年齒已宿。今日進退,唯君是視。
2.出自《新唐書·李百藥傳》卿何身老而才之壯,齒宿而意之新乎?
3.出自《郎潛紀聞》康祺同治初入京,廠肆書賈,齒稍宿者,多為余言愿船、石洲嗜書之篤,校書之勤,於古書源流本末,若數其期功中表之周親,纖悉靡不洞曉。
16.
祭祀前,主祭人別居齋戒稱宿。
1.出自《周禮·春官·大史》戒及宿之日,與群執事,讀禮書而協事。
2.出自《禮記·禮器》三月系,七日戒,三日宿,慎之至也。
3.出自《史記·封禪書》秦以冬十月為歲首,故常以十月上宿郊見,通權火,拜於咸陽之旁,而衣上白,其用如經祠云。
17.
通“縮”。索取。參見“宿名”。
1.出自《莊子·徐無鬼》兵革之士樂戰,枯槁之士宿名。
18.
古國名。風姓。太皞之后。在今山東省東平縣東。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大皞與有濟之祀。
19.
姓。北魏有宿石。見《魏書》本傳。
1.出自《廣韻?屋韻》宿,姓。《風俗通》云,漢有雁門太守宿詳。
20.
特指軍隊的停留與駐扎。
1.出自《漢書·韓安國傳》孝文皇帝又嘗壹擁天下之精兵聚之廣武常溪,然終無尺寸之功,而天下黔首無不憂者。孝文寤於兵之不可宿,故復合和親之約。此二圣之跡,足以為效矣。
2.出自《戰論》河東、盟津、滑臺、大梁、彭城、東平盡宿厚兵,以塞虜沖。
3.出自《安都策》本朝懲五季之弊,舉天下之兵宿於京師。
1.守候索取。
2.守候催促。
1.猶空談。
1.缺乏實際能力的清談客。
專門在某地刺探、收集情報的人聽說他是個坐探,你得提防點。
1.謂在溫泉洗浴。
坐在大堂上。舊指官吏在公堂上處理公務或審理案件這位縣太爺上任以來,很少坐堂|公一日正在坐堂,見一老婦人直入廳前,痛哭不止。
1.方言。猶積水。
1.《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鄙諺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后因以"坐堂子"稱富家子弟。
1.傳說周武王時,召伯巡行南國,曾憩甘棠樹下,聽訟決獄,百姓各得其所,賦詩以懷其德。見《詩.召南.甘棠》﹑漢應劭《風俗通.皇霸.六國》◇以"坐棠"為稱頌官吏德政之典。
1.等待提解(案犯﹑證人等)。
1.首座;首席。
1.坐脫;坐化。
1.坐化。
1.坐化。
2.坐忘。亡,通"忘"。
1.道家謂物我兩忘﹑與道合一的精神境界。
1.位置;座次。
2.供人坐的地方(多用于公共場所)。
3.泛指椅子凳子等可以坐的東西。
1.方言。壓根兒。
1.方言。謂就地不動。
1.坐和臥;坐或臥。常指日常起居。
1.坐著躺著都不安寧。常形容心緒煩亂。
1.謂時刻相隨。
1.同"坐臥不安"。
1.猶言如坐針氈。形容很不安寧。
1.謂以誣告罪被究辦。
1.座位沒有空著的。多形容觀眾﹑聽眾或出席﹑參加的人很多。
1.猶言作威作福。
1.犯誤判罪。
2.坐失(時機)。
1.坐著休息。
2.輕易地平息。
1.座位;席位。
2.坐上宴席。多指舉行或參加宴會。
1.指婦女懷孕。
1.身體失控,臀部著地,狀如蹲坐的傾跌姿勢。
1.獲罪入獄。
1.佛教語。僧人于夏季三個月中安居不出,坐禪靜修,稱坐夏。其時正當雨季,亦稱"坐雨安居"。具體日期因地而異。
1.舊時北方的一些曲種如京韻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單弦﹑天津時調等演出時,常有一名三弦樂師在后臺等候,稱"坐弦"。遇演員無弦師或固定弦師未到場時,便由坐弦頂替。
1.不出力,只享受。
1.亦作"坐享其功"。
2.自己不出力而享受別人的成果。
1.見"坐享其成"。
1.亦作"坐嘯"。
2.閑坐吟嘯。東漢成瑨少修仁義,篤學,以清名見,任南陽太守,用岑晊(字公孝)為功曹,公事悉委岑辦理,民間為之謠曰"南陽太守岑公孝,弘農成瑨但坐嘯。"見《后漢書.黨錮傳序》◇因以"坐嘯"指為官清閑或不理政事。
1.指刻苦自勵,奮發圖強。
1.見"坐薪嘗膽"。
1.以膝著地而行。
1.猶耐性。亦謂坐得住。
1.舊時婚儀,新婦入洞房前,先到中門一懸掛帳子的室中少歇,謂之"坐虛帳"。參閱宋吳自牧《夢粱錄.嫁娶》。
1.清制,因故去職的官吏再以原官起用稱"坐選"。
1.謂官長坐在公堂上治事。
1.舊時地方婚俗的一種儀式。
1.以羊皮為座墊。比喻貪利。參見"坐犬"。
1.中醫指栓劑。塞入肛門﹑尿道或陰道內的外用藥,原為固體,在體溫下融化或軟化。
1.守夜。
2.舊謂出殯前夕整夜守靈。
1.亦作"坐而待斃"。
2.坐著等死。比喻遭遇危難而不采取積極的措施。語出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