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起;起來。
2.
形容詞
肅然起敬的樣子。
1.
起立;起。
1.出自《儀禮·特牲饋食禮》尸謖,祝前,主人降。
2.出自《列子·黃帝》乃若夫沒人,則未嘗見舟而謖操之也。
3.出自《起廢答》溪上聚黧老壯齒,十有一人,謖足以進,列植以慶。
4.出自《寄裴仲謀》詩驚沙卷旌旗,烏尾城角謖。
2.
見“謖爾”。形容精神振作、凝聚貫注的樣子。
1.出自《后漢書·蔡邕傳》公子謖爾斂袂而興曰:“胡為其然也?”
3.
見“謖然”。猶謖爾。
1.出自《松鼠》詩謖然見松鼯,摶樹向人立。
2.出自《送夏進士序》相與語,益進,睟然愉,謖然清。
4.
見“謖謖”。勁風聲。
1.出自《初學記》寒冽冽而寖興,風謖謖而妄作。
2.出自《西湖壽星院此君軒》詩臥聽謖謖碎龍鱗,俯看蒼蒼立玉身。
3.出自《魯游雜詩》燕齊遇怪君休誚,謖謖松風夾道涼。
5.
見“謖謖”。喻剛勁嚴峻。
1.出自《世說新語·賞譽》世目李元禮謖謖如勁松下風。
6.
見“謖謖”。勁利貌。
1.出自《石氏畫苑記》在稠人中,耳目謖謖然,專求其所好。
2.出自《己亥雜詩》眉痕英絕語謖謖,指揮小婢帶韜略。
7.
見“謖謖”。急步聲。
1.出自《夷堅丙志·蔡州禳災》忽異物從北來,其上四平如席,模糊不可辨,其下謖謖如人行,約有腳三二十只,漸近學墻乃不見。
2.出自《新齊諧·錢仲玉》聞窗外謖謖聲,一美女搴幃入,曰:“郎勿驚,妾非人,亦非為禍者也。”
指人生來就有的觀念。古希臘柏拉圖已有這一思想的萌芽。在近代,笛卡兒明確提出這一觀念。它否認觀念是客觀世界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因而一直受到唯物主義者的反對。
1.上天覆被萬物◇用以稱美帝王仁德廣被。
1.《禮記.中庸》"天之所覆﹐地之所載。"后以"天覆地載"形容范圍至大至廣。
2.對帝王仁德廣被之贊頌。
1.天際﹐天邊。
1.天。天圓如車蓋覆于地上﹐故稱。語出《淮南子.原道訓》"以天為蓋﹐以地為輿。"
也稱十干”。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傳統常用作表示次序天干與地支相配是古代紀年的方法。
1.天的綱維。
2.帝位之統系﹐王朝之世系。
3.朝廷的綱紀。
4.星名。
1.星名。即北斗七星的柄。
2.星命家指月內兇神。
3.道教稱北斗叢星中三十六星之神。
1.《詩.小雅.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蹐。"《荀子.勸學》"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后多以"天高地厚"比喻事物的復雜和艱巨。
2.形容恩情極為深厚。
1.比喻尊卑有別。
2.比喻各種情勢。
1.舊謂遠離京城的偏僻地區﹐王法難以到達。多用以比喻不聽管束﹐無法無天。
1.謂天帝高高在上﹐卻能聽到下面人世間的言語﹐而察知其善惡。
2.歌頌帝王圣明。
1.謂天子圣明﹐雖居朝廷之上而能洞察下情。
1.高聳。
1.高貌。
2.引申為高超。
1.見"岧?"。
1.見"岧巆"。
1.亦作"峠峣"。亦作"岧峣"。
2.高峻;高聳。
1.高峻陡峭。
1.見"迢遞"。
1.見"迢遞"。
1.猶超斷。謂超脫罪行的判決。
1.遙遠渺茫貌。
1.猶遙遠。
1.高貌。
2.深貌。
3.道路遙遠貌;水流綿長貌。
4.時間久長貌。
5.舞動貌。
1.高峻貌。
1.遠貌。
2.時間久長貌。
1.猶遙遠。
1.高遠貌。
1.高低不平貌。
1.蟻穴。一說,小洞。
1.同"祑石"。
1.即笤箒。
1.竹制的畚垃圾的盛具。
1.猶笤箒。
1.見"笤箒"。
1.掃帚星。彗星的俗稱。常用以作比喻。
1.亦作"笤帚"。
2.以細竹枝或去粒的高粱穗﹑黍子穗等扎成的掃地用具。
1.亦作"齠齳"。
2.垂髫換齒之時。指童年。齠﹐通"髫"。
3.借指孩童。
1.幼童新生的恒齒。《韓詩外傳》卷一"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齠﹐一本作"齔"。亦借指八歲。
1.幼童和老人。
1.兒童下垂的頭發。亦借指兒童。齠﹐通"髫"。
1.七八歲,童年時代。
1.童年。
1.年少。
1.童年。
1.童顏。
1.長出恒齒和束發成兩角。指童年時代。
1.猶齠年。
1.見"齠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