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關于軍事或技擊的,跟“文”相對。
2.
名詞
關于技擊的。
3.
形容詞
勇猛;猛烈。
4.
名詞
(Wǔ)姓。
5.
名詞
〈書〉半步;泛指腳步。
1.
舞蹈。
1.出自《穀梁傳·莊公十年》荊敗蔡師于莘,以蔡侯獻武歸。
2.出自《禮記·樂記》夫武之備戒之已久,何也?
2.
指軍事征伐等暴力行動。
1.出自《左傳·桓公六年》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彼則懼而協以謀我,故難間也。
2.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
3.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武殄暴逆,文復無罪。
4.出自《唐正議大夫尚書左丞孔公墓志銘》當是時,天子以武定淮西河南北。
3.
兵威。
1.出自《詩·大雅·常武》王奮厥武,如震如怒。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我武惟揚,侵于之疆。
4.
勇猛;猛烈。
1.出自《詩·鄭風·羔裘》羔裘豹飾,孔武有力。
2.出自《從軍》詩所從神且武,焉得久勞師。
3.出自《新唐書·儒學傳中·柳沖》代北之人武,故尚貴戚,其泰可與也。
4.出自《雙拜岡紀戰》詩從來攻城時,未見今日武。
5.
武夫;武將。
1.出自《詩·大雅·崧高》不顯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憲。
2.出自《文心雕龍·程器》文既有之,武亦宜然。古之將相,疵咎實多。
3.出自《平淮西碑》相臣將臣,文恬武嬉。
4.出自《水滸傳》當日早朝,正是:三下靜鞭鳴御閣,兩班文武列金階。
6.
武功;武藝。
1.出自《詩·小雅·六月》文武吉甫,萬邦為憲。
2.出自《六代論》而宗室有文者,必限以小縣之宰;有武者,必置於百人之上。
3.出自《送張道士序》﹝張道士﹞通古今學,有文武長材。
7.
用兵,指揮作戰。
1.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兼弱攻昧,武之善經也。
2.出自《史記·匈奴列傳》以高帝賢武,然尚困於平城。
8.
指使用武力所應遵守的道義準則。
1.出自《國語·晉語三》且戰不勝,而報之以賊,不武。
2.出自《左傳·僖公三十年》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3.出自《續資治通鑒·元順帝至正十九年》吾以許人而背之,不信;縱其去而擊之,不武。
4.出自《明史·太祖紀一》為將能以不殺為武。豈惟國家之利,子孫實受其福。
9.
兵法,韜略。
1.出自《禮記·月令》[仲秋之月]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
2.出自《文心雕龍·程器》孫武兵經辭如珠玉,豈以習武而不曉文也。
10.
兵器。參見“武庫”“武帳”。
1.出自《漢書·毋將隆傳》武庫兵器,天下公用。
2.出自《西京賦》武庫禁兵,設在蘭锜。
3.出自《賈員外處見中書賈舍人巴陵詩集覽之懷舊代書寄贈》詩暫若窺武庫,森然矛戟寒。
4.出自《水滸傳》童貫掌握中軍為主帥,號令大小三軍齊備,武庫撥降軍器,選定吉日出師。
5.出自《墳·科學史教篇》加以武庫久空,戰備不足,故目前之急,有非人力所能救者。
6.出自《晉書·五行志上》﹝元康五年﹞武庫火……是以累代異寶,王莽頭,孔子屐,漢高祖斷白蛇劍及二百萬人器械,一時蕩盡。
7.出自《漢書·汲黯傳》上嘗坐武帳,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見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8.出自《漢書·霍光傳》太后被珠襦,盛服坐武帳中。
9.出自《玉壺清話》﹝曹彬﹞性仁恕,清慎無撓,強記善談論,清白如寒儒,宅帑無十日之畜;至坐武帳,止衣弋綈舒袍,素胡床而已。
10.出自《諸將入朝歌》豹房虎圈先班賞,武帳前邊賜姓侯。
11.出自《哀江南賦》天子宵衣罷食,將軍武帳開筵。
11.
刑罰。
1.出自《孫子·行軍》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
2.出自《尉繚子·治本》夫禁必以武而成,賞必以文而成。
12.
足跡。
1.出自《詩·大雅·下武》昭茲來許,繩其祖武。
2.出自《東京賦》踵二皇之遐武,誰謂駕遲而不能屬。
3.出自《故麗水葉府君墓銘》吾家自石林益衍《書》《詩》之澤,接武繩繩,至今十余世矣。
4.出自《送謝吉人之官江左序》既以上繩祖武,又以紹諸鄉先輩之徽。
13.
繼承。
1.出自《詩·大雅·下武》下武維周,世有哲王。
14.
半步。
1.出自《國語·周語下》夫目之察度也,不過步武尺寸之間。
15.
指金屬打擊樂器。
1.出自《禮記·樂記》始奏以文,復亂以武。
16.
古方言。士。
1.出自《淮南子·覽冥》勇武一人為三軍雄。
2.出自《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如此則民怨,諸侯懼,即使辯武隨而說之,儻可徼幸什得一乎?
17.
周武王的簡稱。
1.出自《詩·大雅·江漢》文武受命,召公維翰。
2.出自《國語·晉語四》周之大功在武,天祚將在武族。
3.出自《東京賦》好樂無荒,允文允武。
18.
周代貴族用于祭祀的“六舞”之一,是頌揚周武王戰勝商紂王的樂舞。
1.出自《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2.出自《東都賦》抗五聲,極六律,歌九功,舞八佾,《韶》《武》備,泰古畢。
19.
冠卷。古時冠上的結帶。
1.出自《禮記·玉藻》縞冠玄武,子姓之冠也。
20.
見“武夫”。有勇力的人。
1.出自《詩·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2.出自《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
3.出自《浙案紀略·王金寶傳》金寶雖一鹵莽武夫,然品貌清俊,狀若貴公子。
21.
“虎”的避諱字。參見“武牢”、“武步”。
1.出自《平蠻頌》訓我師徒,如武如貔。
2.出自《云谷雜記》《南史》避唐諱,“虎”字悉改為“武”……《管子》古書也,既曰“虎豹居幽而威可載矣”,又曰“諸侯之子委質者,以雙武之皮”,又曰“以市武豹之皮”,此皆唐人所改,后來不盡復元字,故“虎”“武”并行。
22.
姓。漢有武讓。見《漢書·翟方進傳》。
1.出自《通志?氏族略四》武氏,子姓,宋武公之后也。漢武臣為趙王。又有武涉、武忠。望出太原。
23.
泛指軍事事務。
1.出自《詩·小雅·六月》有嚴有翼,共武之服。
2.出自《文心雕龍·檄移》故檄移為用,事兼文武。
24.
泛指腳步。
1.出自《三辰硯屏歌》一星雪白大於黍,走近月旁無半武。
2.出自《聊齋志異·陽武侯》才及數武,崖石崩墜。
3.出自《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徘徊數武,是光景者乃若隨人。
25.
指腳。
1.出自《抱樸子·論仙》假令游戲,或經人間,匿真隱異,外同凡庸,比肩接武,熟有能覺乎?
26.
見“武夫”。指軍人。
1.出自《移書讓太常博士》然公卿大臣絳灌之屬,咸介胄武夫。
2.出自《全唐詩》待平賊壘報天子,莫指仙山示武夫。
3.出自《水滸傳》智深雖是個武夫出身,今來趙員外檀越剃度了你,我與你摩頂受記。
4.出自《中國通史》﹝唐玄宗﹞想在對外戰爭上大立聲威,自然要重用聚斂之臣和野心的武夫。
27.
見“武夫”。古代神話中的山名。
1.出自《山海經·海內經》﹝南海之外﹞有九邱,以水絡之。名曰陶唐之丘……武夫之邱。
28.
見“武夫”。即碔砆。似玉的美石。
1.出自《戰國策·魏策一》白骨疑象,武夫類玉,此皆似之而非者也。
2.出自《漢書·董仲舒傳》五伯比於他諸侯為賢,其比三王,猶武夫之與美玉也。
3.出自《次韻和劉貢父登黃樓見寄》世俗輕瑚璉,巾箱襲武夫。
1.憤激而爭吵。
1.謂鬧聲刺耳。
1.形容聲勢或權勢盛大。
1.轟響;很大的喧嘩聲。
1.猶喧鬧。
1.喧鬧呼叫。
1.猶喧鬧。
1.喧鬧相爭。
1.喧鬧嘈雜。
2.猶喧赫。
1.形容轟響。
2.猶紛紜;紛擾。
1.形容聲音嘈雜。
2.鬧嚷;爭吵。
1.喧嘩熱鬧;吵鬧。
1.熱鬧;喧嘩。
2.猶喧赫,顯赫。
1.喧嘩;大聲喊叫。
1.喧嘩責讓。
1.喧嘩擾嚷。
1.謂地位﹑權勢顯赫。
1.喧鬧聚訟。
1.謂混雜﹑紛繁的敘說或訴說。
1.喧鬧沸騰。
1.形容聲音很大,響徹天空。
1.見"喧闐"。
1.亦作"喧填"。亦作"喧嗔"。
2.喧嘩,熱鬧。
1.發出喧鬧的聲音;喧鬧聲。
①叫嚷;喧鬧喧囂一時|叫賣的小商販喧囂起來了。②聲音嘈雜車馬喧囂|隨著人流走出熱鬧喧囂的車站。
1.謂眾人哄笑。
1.形容聲音喧鬧。
2.形容擾攘紛雜。
3.猶赫赫。
1.謂紛呈美艷。
1.大聲而嘈雜地議論。
1.喧鬧嘈雜。
1.聲音嘈雜刺耳。
2.喧嘩哄鬧。
1.吵嚷。
1.吵鬧爭奪。
1.伸出拳頭,捋起袖子。一種粗野蠻橫或準備動武的姿態。
1.伸出拳頭,露出手臂。一種粗野蠻橫的姿態。
1.猶言揎拳裸臂。
1.猶言揎拳捋袖。
1.猶言揎拳捋袖。
1.伸出拳頭,揮動衣袖。一種粗野蠻橫的姿態。
1.鞋楦。
1.捋袖伸臂。一種粗暴的姿態。
1.父母。萱花指母,椿樹指父。
1.母親。
1.萱堂。指母親。
1.《初學記》卷二七引三國魏王朗《與魏太子書》"不遺惠書,所以慰沃,奉讀歡笑,以藉饑渴,雖復萱草忘憂,皋蘇釋勞,無以加也。"后因以"萱蘇"為忘憂釋勞之典。萱,指萱草;蘇,指皋蘇。
1.《詩.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毛傳"諼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陸德明釋文"諼,本又作萱。"謂北堂樹萱,可以令人忘憂。古制,北堂為主婦之居室◇因以"萱堂"指母親的居室,并借以指母親。
1.見"萱闈"。
1.亦作"萱幃"。
2.猶萱堂。指母親。
1.暖風;春風。
1.猶寒暄。謂談天氣和飲食起居之類的應酬話。
2.猶寒暑。亦指年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