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情或道理請人解答。
2.
動詞
為表示關切而詢問。
3.
動詞
審訊。追究。
4.
動詞
管;干預。
5.
動詞
向(某方面或某人要東西)。
6.
名詞
(Wèn)姓。
1.
詢問;詰問。
1.出自《書·呂刑》皇帝清問下民。
2.出自《漢書·爰盎傳》刺者至關中,問盎,稱之皆不容口。
3.出自《奉和虢州劉給事使君三堂新題二十一詠·方橋》君欲問方橋,方橋如此作。
4.出自《沁園春·長沙》詞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2.
論難;探討。
1.出自《易·乾》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
2.出自《禮記·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
3.出自《種樹郭橐駝傳》吾問養樹,得養人術。
4.出自《默觚上·學篇二》經天緯地之文,由勤學好問之文而入。
3.
考察;過問。
1.出自《詩·小雅·節南山》弗問弗仕,勿罔君子。
2.出自《代張籍與李浙東書》李中丞取人固當問其賢不賢,不當計盲與不盲也。
3.出自《文史通義·針名》今不問農蠶,而但以飽暖相矜耀。
4.
審訊。
1.出自《詩·魯頌·泮水》淑問如皋陶,在泮獻囚。
2.出自《唐故江南西道觀察使太原王公神道碑銘》公至,脫械不問。
3.出自《竇娥冤》你要官休呵,拖你到官司,把你三推六問。
5.
追究。
1.出自《左傳·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2.出自《選舉令》昔季闡在白馬,有受金取婢之罪,棄而不問,后以為濟北相,以其能故。
3.出自《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首惡者必辦,脅從者不問,立功者受獎。
6.
占問。
1.出自《易·系辭上》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
2.出自《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某公在明為諫官,嘗扶乩問壽數。
7.
聘問。古代諸侯之間通問修好。
1.出自《詩·大雅·綿》肆不殄厥慍,亦不隕厥問。
2.出自《周禮·秋官·大行人》凡諸侯之邦交,歲相問也。
3.出自《儀禮·聘禮》問諸侯,朱綠繅八寸。
8.
問候;慰問。
1.出自《論語·雍也》伯牛有疾,子問之。
2.出自《崔評事墓銘》自始有疾,吳郡率幕府寮屬日一至其廬問焉。
3.出自《雷雨》我不在的時候,你常來問你母親的病么?
9.
饋贈。
1.出自《詩·鄭風·女曰雞鳴》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
2.出自《戰國策·趙策二》故寡人問子以璧,遺子以酒食,而求見子。
3.出自《贈宗魯筇竹杖》詩大夏資輕策,全溪問所思。
10.
指訂親。參見“問名”。
1.出自《太平廣記》頗有過客,以金帛為問,某先不忍別,未許。
2.出自《大家好》今年冬里給咱青皮問上個媳婦。
11.
命令。
1.出自《左傳·莊公八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問不至。
2.出自《荊南兵馬使太常卿趙公大食刀歌》太常樓船聲嗷嘈,問兵刮寇趨下牢。
3.出自《前漢書平話》灌嬰、耿弇商議,問眾將曰:“吾今傳令,立下信旗一面,如順漢者在信旗東,如順呂者在信旗西。”
12.
音訊。
1.出自《為劉表諫袁譚書》初聞此問,尚謂不然。
2.出自《梁書·呂僧珍傳》高祖欲遣使至襄陽,求梁州問,眾皆憚,莫敢行。
3.出自《太祖實錄辨證二》元使以航海來,淹留逾年,而察罕被刺之問亦至矣。
13.
告,告訴。
1.出自《戰國策·齊策三》或以問孟嘗君。
14.
多與“不”連用,表示不管或無論。
1.出自《漢紀·高后紀》諸呂無問長幼皆斬之。
2.出自《鐵圍山叢談》霹靂大震一聲,而汴口所積舟,不問官私舟柁與士大夫家所座船七百只,舉自相撞擊,俱碎。
3.出自《珍珠船》莊宗雅好音律,凡用軍,前后隊伍,皆自撰詞,使揭聲而鳴唱,至入於陣,不問勝負,馬頭才轉樂齊舉,故人忘其死,亦用兵之一奇也。
4.出自《且介亭雜文二集·七論“文人相輕”——兩傷》不問青紅皂白,誰是誰非,各打屁股五百完事。
15.
介詞。向。
1.出自《入宅》詩相看多使者,一一問函關。
2.出自《西游記》菩薩現相,問妖取了佛衣。
3.出自《故事新編·起死》我不見了東西,當場捉住了你,不問你要,問誰要?
16.
通“聞”。聲譽。
1.出自《詩·大雅·文王》宣昭義問。
2.出自《唐故秘書少監贈絳州刺史獨孤府君墓志銘》朋游益附,華問彌大。
3.出自《狼星為熊味根起義皖中作》詩異軍天上降,義問域中馳。
17.
引申為判決。
1.出自《醒世恒言·盧太學詩酒傲王侯》陸公廉訪得實,參了上司,拿下獄中,問邊遠充軍。
2.出自《紅樓夢》后來聽見你兄弟問了死罪,他雖哭了一場,以后倒擦胭抹粉的起來。
1.一州又一州。
2.州名。隋置州,以州西南有黃連嶺而名。唐轄境相當今廣東省連縣﹑連南縣﹑陽山縣等地。元升為路,尋復舊。明清皆屬廣州府。1911年廢,改本州為縣,屬廣東省。
3.州名。今四川省筠連縣一帶。
界限量規。
1.度量自己的學識才能。
1.估量自己,省察本分。
1.計量,籌劃。
1.衡量調節。
1.審度;審察。
1.酌量鹽。
1.謂考慮人的權勢輕重而與之相交。
量角度用的工具。繪圖用。通常為半圓形薄片,周緣刻有度數,可以直接量出180°以內的角度。
1.用量器計量黃金。喻不惜重價。
1.漢司馬相如《長門賦》序"孝武皇帝陳皇后,時得幸,頗妒,別在長門宮,愁悶悲思。聞蜀郡成都司馬相如,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斤,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辭。而相如為文以悟主上,陳皇后復得親幸。"后以"量金買賦"謂文章價值之高。
1.酒保;堂倌。
計量和檢驗用的器具,如尺、天平、塊規、卡鉗、量角器等。
1.酌量免除。
1.酌量裁決。
1.量度;估量。
1.《左傳.隱公十一年》"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后以"量力度德"指量度人的能力和德行。
1.估計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事。
1.小覷;蔑視。
1.衡量才能,授予相應官職。
1.氣量。
1.周官名。掌丈量﹑營造和制定祭獻之數。
2.謂衡量長短,以至苛責于人。
1.見"量入為出"。
根據收入的多少來定支出的限度。
1.見"量鑿正枘"。
1.《南史.檀道濟傳》"道濟時與魏軍三十余戰多捷,軍至歷城,以資運竭乃還。時人降魏者具說糧食已罄,于是士卒憂懼,莫有固志。道濟夜唱籌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軍謂資糧有余,故不復追,以降者妄,斬以徇。"后以"量沙"為安定軍心,迷惑敵人之典。
1.猶識量。器量見識。
1.謂考察實際措施。
1.猶試驗。
2.測試性的考試。宋代于科舉之外為宗室弟子入仕的一種考試方法。
1.量能授官。
1.猶計數。
2.即數量。
量液體體積的器具,呈直筒形,多用玻璃制成,上面有刻度。
1.謂以量器測定興。
法院根據犯罪者所犯罪行的性質、情節,對社會桅的程度,以及認罪的表現,依法判處一定的刑罰。
因罪遠貶的官吏,遇赦調遷近處任職自憐遲暮意,初作量移人。
1.商討計議。
1.推想而知。
1.酌量安置。
1.指滿足一定數額。
1.猶商量。
1.唐劉恂《嶺表錄異》卷上"緑珠井,在白州雙角山下。昔梁氏之女有容貌,石季倫為交趾采訪使,以真珠三斛買之。"后因以"量珠"為買妾的代稱。
2.喻豐厚的酬金。
應用量子力學的規律和方法來研究化學現象及化學問題的一門學科。主要包括分子間作用力、論述分子結構與性能關系的理論、化學鍵理論等內容。
描述微觀粒子所遵循的物理規律的理論。20世紀初由普朗克創立。認為物體輻射的能量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份的,能量的最小單位叫能量子,簡稱量子”。經愛因斯坦和玻爾等人的發展和完善,成為一種科學理論,但在解釋微觀粒子運動時仍有局限性。
1.系車篷的帶子。
1.我國古代對瑤族等南方少數民族的別稱。
1.遼之刻板印書。契丹書禁甚嚴,傳入內地者,法皆死,故遼板書流傳絕少。參閱清錢曾《讀書敏求記》卷一。
1.遼東古屬邊地,故稱。
1.亦作"遼■"。
2.指遼東出產的人參。
1.積聚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