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嘴唇。
2.
動詞
用嘴唇接觸人或物,表示喜愛。
3.
名詞
動物的嘴,也指低等動物的口器或頭部前端突出的部分。
1.
亦作“呅”。亦作“呡”。亦作“肳”。
2.
嘴唇;嘴角。
1.出自《周禮·考工記·梓人》銳喙決吻,數目顅脰,小體騫腹,若是者謂之羽屬。
2.出自《漢書·王褒傳》庸人之御駑馬,亦傷吻敝策而不進於行。
3.出自《嬌女詩》濃朱衍丹唇,黃吻瀾漫赤。
4.出自《籜廊瑣記》啼呼之聲甚苦,吻際往往出血。
3.
嘴;口。
1.出自《墨子·尚同中》使人之吻,助己言談;使人之心,助己思慮。
2.出自《薦譙元彥表》身寄虎吻,危同朝露。
3.出自《文選·鮑照〈蕪城賦〉》饑鷹厲吻,寒鴟嚇雛。
4.出自《智囊補·術智·楊倭漆》楊暄一介小人,未嘗讀書通古,而能出一時之奇,抗天威而塞奸吻,不唯全袁彬,并全李賢。
5.出自《慎鸞交·訂游》求尊吻,求尊吻,評高論低,看這一榜上,誰稱至美。
4.
動物口器或頭端突出的部分。如原生動物、紐蟲、環蟲以及蜱、蛾、蝶等昆蟲都有吻。哺乳動物鼻部或唇部延長的部分也稱吻,如象有長吻,豬、獏有短吻。
5.
謂能言善辯。參見“吻流”、“吻儒”。
1.出自《桯史·朝士留刺》有王仲荀者,以滑稽游公卿間……談辭多風,可雋味,秦雖煽語禍,獨優容之,蓋亦一吻流也。
2.出自《野獲編補遺·嗤鄙·侮人自侮》吳中人士,好為滑稽,向有一年少庠士,吻流也。一日遇所善僧,戲曰:“禿子之禿字若為寫?”僧應聲曰:“即秀才秀字掉轉尾去。”
3.出自《少室山房筆叢·四部正偽中》收輕薄吻流,不足深據。
4.出自《清異錄·官志·人間第一黃》偽唐贓臣褚仁規竊祿泰州刺史,惡政不可縷舉。有智民請吻儒為詩,皆隱語……詩曰“多求囊白昧蒼蒼,兼取人間第一黃”云云,“白”、“黃’”隱“金”、“銀”字。
6.
語氣;口氣。
1.出自《己亥雜詩》陶潛磊落性情溫,冥報因他一飯恩。頗覺少陵詩吻薄,但言朝叩富兒門。
2.出自又如:口吻。
7.
緊接;緊貼。
1.出自《閩城開新池記》閩城吻海而派江,輔山以居。
2.出自《倪煥之》黃瓜藤曼延在竹架子上,翠綠的黃瓜掛著,幾乎吻著地面。
8.
用嘴唇接觸人或物以示親愛。
1.出自《隔膜·潛隱的愛》母親吻著他的兩頤,微微合眼,表出靜穆深摯的愛。
2.出自《利娜·第十三封信》他又從口袋里摸出一個圣尼古拉的神像,要我吻它。
3.出自《韋護》他做了一個動作,想去吻那眼睛的樣子。
9.
抿合;符合。
1.出自《文心》慧修吻著唇點點頭,然后柔聲說:“不錯,他說過這樣的話。”
2.出自又如:吻合。
10.
指鴟吻。古建筑屋脊兩端的裝飾物。
1.出自《石林燕語》其制設吻者為殿,無吻者不為殿矣。
2.出自《西廂記諸宮調》三身殿,琉璃吻,高接青虛。
1.暫觀;偶爾閱覽。
1.猶倏忽。
1.看到;一眼看見。
1.亦作"瞥裂"。
2.迅疾貌。
1.倏忽回折疾旋貌。
1.見"瞥列"。
1.當面;迎面。
1.猶轉眼。極言時間之短。
1.形容光或聲迅速消失。
2.形容閃爍不定,飄忽浮動。
1.忽然;迅速地。
1.遠望。
2.掃視;看著。
1.猶爽快。
1.偶爾聽到;忽聞。
1.猶轉眼。極言時間之短。
1.一轉眼之間。極言時間短暫。
1.丟開不管。
1.暫照。形容照射時間短暫。
擘藍”的俗稱。見擘藍”(890頁)。
1.亦作"?盤"。
2.一種淺口大盤。
1.飄舞貌。
1.男女私相結合。
1.非夫妻關系而同居。
1.和非夫妻關系的人同居。
1.指非夫妻關系而發生性行為的男女中的任何一方。
2.引申為合伙之人。
1.按照書刊所要求的大小和式樣,把排好順序的鉛字拼成版面。
1.用刺刀拼殺。
1.把零碎的合在一起。
2.指把零星的無關的事勉強合在一起。
1.木工彈墨繩打直線。
1.合在一起;拼湊。
1.合伙。
1.奮不顧身的勁頭。
1.豁出性命去干某事。
2.竭盡全力。
1.用兩種以上的菜肴(多為冷葷)擺在同一個菜盤里合成的菜。
1.拼命廝殺。亦喻全力競爭。
1.拼音字母的拼寫方式。
1.拼命。謂竭盡全力。
1.不顧一切地斗爭。
2.用盡全部精力。
1.用拼音字母按照拼音規則書寫成文字。
1.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音素結合起來成為一個復合的音。
1.用符號(字母)來表示語音的文字。
1.拼音文字所用的字母。
2.專指漢語拼音方案采用來為漢字注音的二十六個拉丁字母。
1.拼合。
1.即獫狁。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
1.蚌珠。
1.貧窮困厄。
1.極為貧窮。
1.猶貧困。
1.貧窮鄙陋。
1.亦作"貧弊"。亦作"貧弊"。
2.貧窮破敗;貧困。
1.見"貧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