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嵞”。“斁”的今字
2.
泥。
1.出自《易·睽》睽孤,見豕負涂,載鬼一車。
2.出自《漢書·王褒傳》及至巧冶鑄干將之樸,清水淬其鋒,越砥斂其咢,水斷蛟龍,陸剸犀革,忽若彗泛畫涂。
3.
道路。
1.出自《易·系辭下》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
2.出自《辛卯年雪》詩白霓先啟涂,從以萬玉妃。
4.
引申指途徑;門路。
1.出自《商君書·畫策》國亂者,民多私義;兵弱者,民多私勇。則削國之所以取爵祿者多涂,亡國之欲賤爵輕祿。
5.
涂抹。
1.出自《書·梓材》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涂塈茨。
2.出自《史記·刺客列傳》〔豫讓〕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宮涂廁。
3.出自《顏氏家訓·兄弟》譬猶居室,一穴則塞之,一隙則涂之,則無頹毀之慮。
4.出自《戒庵老人漫筆·治風狗毒蛇傷》凡有風狗毒蛇咬傷者,只以人糞涂傷處,極妙,新糞尤佳,諸藥不及此。
5.出自《銅墻鐵壁》黃參謀瞪大了眼,仔細一瞅石得富涂著泥漿的臉龐。
6.
涂飾。以顏料、油漆等附著于房屋、器物等表面。
1.出自《書·梓材》若作梓材,既勤樸斲,惟其涂丹雘。
2.出自《谷梁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侵之禮,君食不兼味,臺榭不涂。
3.出自《云溪友議》本是尿屎袋,強將脂粉涂。
7.
猶滿布。
1.出自《贈五官中郎將》詩清風凄已寒,白露涂前庭。
8.
猶充當。
1.出自《謝上除啟》天澤所及,且喜且懼。但臣自丁常豆,來涂階級,非所敢冀。
9.
污;染污。
1.出自《莊子·讓王》今天下暗,殷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不如避之以潔吾行。
10.
堵塞;蒙蔽。
1.出自《法言·問道》如視不禮,聽不樂,雖有民焉,得而涂諸!
2.出自《齊民要術·造神曲并酒》至二七日,聚曲,還令涂戶,莫使風入。
3.出自《菽園雜記》予謂自古奸邪,取非其有,未有不托鬼神協助,以涂人之耳目者。
11.
涂改。
1.出自《梓州兜率寺文冢銘并序》實得二千一百八十紙,有涂者,有乙者。
2.出自《春渚紀聞·作文不憚屢改》其(蘇軾)和歐叔弼詩云“淵明為小邑”,繼圈去“為”字,改作“求”字,又連涂“小邑”二字,作“縣令”字,凡三改乃成今句。
12.
姓。漢有涂惲。見《漢書·孔安國傳》。
1.出自《廣韻?模韻》涂,姓。風俗通云:漢諫議大夫涂禪。
1.極言恐懼之甚。
勇氣和謀略過人的膽略。
1.猶喪膽。形容恐懼之甚。
1.猶膽子。膽量。
儲存與濃縮膽汁的器官。人的膽囊位于肝臟下面,形似長梨。通過膽囊管與總膽管相連,收縮時,膽囊內膽汁流入總膽管,進入十二指腸,協助消化脂肪。膽結石中的結石,部分在膽囊中形成。
由于膽囊管阻塞、細菌感染或化學性刺激而引起的膽囊炎癥性病變。常與膽石癥同時存在。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多發生于中年女性,尤其是肥胖者。急性膽囊炎常突然發作,表現為右上腹疼痛,呈持續陣發性加劇,并伴有惡心、發熱等癥狀。慢性膽囊炎常為急性膽囊炎的后遺癥。
1.泛指歌妓。
1.長頸大腹的花瓶﹐因形如懸膽而名。
1.美人蕉的一種。根出土處特肥如膽瓶﹐因稱。
1.膽裂。形容極其驚懼。
1.膽量和勇氣。
1.見"膽大如斗"。
1.同"膽裂魂飛"。
1.同"膽裂魂飛"。
1.恐懼喪氣。
膽量和見識膽識卓絕。
1.膽量和操守。
1.古稱含膽礬的水﹐用以煉銅。
1.我國古代用水冶法取得的一種銅合金。因所用為膽礬水﹐故稱;因亦稱此法為膽銅法。魏晉示煉丹術盛行﹐已有此法﹐是世界上水法冶金技術的先聲。宋為鑄錢需要﹐此法更為興盛。元明后始見廢止。
1.古稱含膽礬的土﹐用以煉銅。
1.膽量和勇武。
1.膽小怕事的人。
1.極言膽子小。
形容膽子非常小這人力大如牛,可膽小如鼠。
1.見"膽小如鼠"。
1.語本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故事。比喻刻苦自勵。
1.膽怯﹐心里不踏實。
1.有膽識而明義理。
1.膽氣和意志。
1.膽壯﹐膽大。
1.膽量和勇氣。
1.人體穴位名。
1.唐孫思邈對盧照鄰語。意謂任事要勇敢而思慮應周密。
1.形容非常恐懼或心驚。
1.驚慌恐懼之極。
1.同"膽戰心驚"。
戰顫抖。形容非腸怕嚇得我膽戰心驚。
1.同"膽戰心驚"。
1.由肝臟產生的消化液。味苦﹐黃綠色。因儲存于膽囊中﹐故稱。
1.膽量和意志。
1.膽識與智謀。
1.膽子大﹐有勇氣。
1.見"膽粗氣壯"。
1.見"膽大心雄"。
1.膽量。
1.血聚成池。
1.擊鼓聲。
1.古代帝王冠冕上垂于耳旁用以系瑱的絲繩及塞耳用的絲綿絮。
1.象聲詞。形容似擊鼓之聲。
1.全部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