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兒)哺乳動物,頭部略像鼠,耳大,上唇中間分裂,尾短而向上翹,前肢比后肢短,善于跳躍,跑得很快。有家兔和野兔等。毛可供紡織,毛皮可以制衣物。通稱兔子。
1.
亦作“兎”。亦作“莵”。
2.
捕兔。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
3.
即伏兔。古代車上鉤連車廂底板與車軸的部件,形如伏兔,簡稱兔。
1.出自《周禮·考工記·辀人》十分其辀之長,以其一為之當兔之圍。
4.
傳說中的月中玉兔。亦指月亮。
1.出自《月》詩兔應疑鶴發(fā),蟾亦戀貂裘。
2.出自《冬日寄獻庾員外》詩卻思紫陌觥籌地,兔缺烏沈欲半年。
5.
制筆的兔毫。借指毛筆。
1.出自《李員外寄紙筆》詩兔尖針莫并,繭凈雪難如。
6.
詈詞。參見“兔崽子”。
1.出自《歸途》我騎著驢去追她,一會兒就回來。那兔強盜一定走得不很遠,我一會就回來,你放心罷。
7.
動物名。通稱兔子。頭部略似鼠,耳長,上唇中部裂豁,尾短而上翹,前肢較后肢短,能跑善躍。有野生,亦有家飼。肉可食,毛可以紡織,毛皮可以制衣物。
1.出自《詩·王風·兔爰》有兔爰爰,雉離于羅。
2.出自《韓非子·五蠹》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3.出自《名都篇》馳馳未能半,雙兔過我前;攬弓捷鳴鏑,長驅上南山。
1.見"憫"。
1.見"芒芴"。
1.猶大荒。遼闊的荒野。
1.屈從退縮。
2.阻撓;阻止。
1.阻撓抗拒。
1.煩悶。
1.紛亂貌。
1.曲徇私情。
1.屈曲。
1.矯正曲直。
1.屈服。
2.枉曲。
1.煩擾;騷擾。
2.攪拌。
1.軟弱;衰弱。
1.抓搔腮頰﹐揪扯耳朵。形容慌亂焦急。
1.宛轉循環(huán)貌。
1.搔弄頭發(fā)。
2.方言。不梳頭。
3.攪亂頭腦﹐頭昏。
1.挫敗﹐潰退。
1.猶枉曲。
1.方言。耘田。
1.阻撓抑止。
摧折;使折斷撓折棟梁。
1.擾亂正氣。
1.將直的拗成彎的。比喻變剛強正直為阿世取容。
1.屈節(jié);違心屈從。
1.阻撓。
1.山貌。
礦物名。皮殼狀或粉塊狀,無色或白色,間帶紅褐色,在工農(nóng)業(yè)和醫(yī)藥上用途廣泛。
1.圣明的君主。
1.指樂府中以鐃歌為主要內(nèi)容的鼓吹曲。
1.即鐃歌。軍中樂歌。為鼓吹樂的一部。所用樂器有笛﹑觱篥﹑簫﹑笳﹑鐃﹑鼓等。
2.指演奏鐃歌。
3.指演奏鐃歌的軍樂隊。
1.鐃與鐸。
1.鼓吹中的橫笛。亦借指鼓吹曲。
1.鐃鼓與鼙鼓。借指樂府中的鐃歌與鼙舞歌。
1.鐃歌和挽歌。
1.妓女的別稱。見于元明戲曲。
1.輕捷地前進。
1.輕捷勇猛。
1.猿猱上樹。比喻像猿猴似地輕捷攀登。
1.泛指猿猴。
1.輕捷攀援。
1.寄生蟲名。也稱人蟯蟲。體小﹐色白﹐像線頭。寄生在人體的小腸下部和大腸里。雌蟲于夜晩爬至肛門處產(chǎn)卵﹐患者常覺肛門奇癢﹐可引起蟯蟲病。
1.猶蠕動。
1.蟯蟲和蛔蟲。泛指人體寄生蟲。
1.由人體寄生蟲引起的腹中結塊的病。
1.責怪的事端。
1.多言﹐說話嘮叨。
1.懊惱。
1.氣惱,惱怒。巴巴,詞尾。
1.亦作"惱躁"。
2.懊惱,生氣。
1.煩惱。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