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粘(zhān),把一種薄片狀的東西粘在另一種東西上。粘附(跟“揭”相對)。
2.
動詞
靠近,緊挨。
3.
動詞
添補,補助。
4.
名詞
貼補的費用。
5.
量詞
膏藥一張叫一貼。
6.
同“帖”。
1.
以物質錢;典押。參見“貼錢”。
1.出自《說文·貝部》貼,以物為質也。
2.出自《南史·蔡廓傳》百姓楊元孫以婢采芝貼與同里黃權,約生子,酬乳哺直。
3.出自《諫建白馬坂大像疏》亦有賣舍貼田,以供王役。
2.
補償;補貼。
1.出自《西游記》快快的送將出來還我,多多貼些盤費,喜喜歡歡打發老孫起身,還饒了你這個老妖的狗命!
2.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那里本來是人家住著的,不知他怎么和人家商量,貼了幾個搬費,叫人家搬了去。
3.出自《還鄉記》你要劃得來嘛!像前年樣,你爹把飯錢都貼了。
3.
指送與。
1.出自《牡丹亭·訣謁》秀才,你貼了俺果園那里去?
4.
靠近。
1.出自《水滸傳》原來這壽張縣貼著梁山泊最近。
2.出自《徐霞客游記·楚游日記》直北有一穴,低僅一尺,闊亦如之,然其下甚燥而平,乃先以炬入,后蛇伏以進,背磨腰貼,以身后聳,乃度此內洞之一關。
3.出自《上海的早晨》徐守成的耳朵幾乎完全貼到墻上去了,恨不得穿過墻去緊緊抱著舅舅。
5.
喻專注。
1.出自《朱子語類》讀書須將心貼在書冊上,逐句逐字各有著落,方始好商量。
6.
適合;妥當。
1.出自《次韻和長吉上人淮甸相遇》文字皆妥貼,業術無傾攲。
7.
引申為安穏、安定。
1.出自《甕牖閑評》工未畢,而臂疾頓除,安貼如平時。
2.出自《牡丹亭·冥誓》是看上你年少多情,迤逗俺睡魂難貼。
3.出自《花邊文學·倒提》我們的古人,人民的“倒懸”之苦是想到的了,而且也實在形容得切貼。
8.
黏附;張貼。
1.出自《菩薩蠻》詞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2.出自《日本刀歌》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閑雜??與銅。
3.出自《墨畦》姜攪汁,投廣膠,煎作膏子,貼狗皮上,治腳痛,效甚速。
4.出自《“友誼的海洋”》貼別人的大字報也不見得就是發揚民主。
9.
以書或紙充當的夾子。
1.出自《古意》詩啟貼理針線,非獨學裁縫。
2.出自《曲洧舊聞》蜀公與溫公同游嵩山,各攜茶以行。溫公以紙為貼,蜀公用小黑木合子盛之。
3.出自《西廂記諸宮調》一雙春筍玉纖纖,貼兒里拈線,把繡針兒穿。
10.
指箭靶正中心的周圍部分。
1.出自《朱子語類》如人射箭,期於中紅心,射在貼上,亦可謂中,終不若他射中紅心者。
2.出自《金史·兵志》凡選弩手之制……取身與杖等,踏弩至三石,鋪弦解索登踏閑集,射六箭皆上垛,內二箭中貼者。
3.出自《鎖魔鏡》二郎神正射著紅心射貼,忽見正北上一點光明,二郎神又放一箭,正射破了鎖魔鏡也。
11.
謂貼出。參見“貼出”。
1.出自《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每應試,或以筆畫小誤被貼……如題目寫曰字,偶稍狹,即以誤作日字貼。寫己字,末筆偶鋒尖上出,即以誤作已字貼。
2.出自《天雨花》胸中卻沒貨,文章做不出來,隨意寫了幾句之乎者也,不像時文,不像古文,又寫不滿卷子,因此頭場便貼了出來。
12.
即貼旦。參見“貼旦”。
1.出自《南詞敘錄》貼,旦之外貼一旦也。
2.出自《今樂考證·部色》其貼則旦之佐,丑則凈之副,外則末之余,明矣。
13.
副職。
1.出自《酌中志·內臣職掌紀略》林衡署、蕃毓署、嘉蔬署、良牧署……各有掌署官一員,貼署僉書數員。
2.出自《酌中志·內臣職掌紀略》盔甲廠……掌廠太監一員,貼廠僉書數十員。
14.
指輔佐,幫助。參見“貼防”。
1.出自《敷陳末議以殄兇酋疏》今目前補救事宜,如調選近地邊腹兵馬,以貼防遼東,堵拒山海。
2.出自《六部成語注解·兵部》貼防:幫助著防守。
15.
柬帖。
1.出自《西游記》用金貼廣招僧眾,侍奉香火。
16.
量詞。
1.出自《度柳翠》母親,將過雙陸來,我和師父打幾貼兒咱。
2.出自《五雜俎·物部三》李以十錢易十貼,尚疑草藥性厲,先以二貼自服之,無恙,旦以攜入。
3.出自《說岳全傳》一貼木排,夾著一隊小船。
17.
方言。拍打。
1.出自《罪惡的黑手》詩誰給你的左腮貼上耳光,頂好連右腮也給送上。
18.
方言。栽種。
1.出自《山鄉巨變》你栽的遲了。是過了白露才貼上的吧!
1.煩熱得如患有頭痛之疾。比喻憂傷到極點。
1.謂吊死者的鬼魂。
1.蝶類的蛹。又名蜆。頭赤身黑。幼蟲常吐絲自懸,故名。見《爾雅.釋蟲》﹑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三。
1.謂勒人之頸而使之死。
1.漢苑囿名。
1.捕鳥的網。
2.亦作"義?"。古代帝王出行時前導的儀仗。
1.泛指射獵。
1.謂沿襲舊有的。
1.猶操練。
1.學習,誦讀。
1.練習武事。
1.學習;練習;演習。
在校學習。多指沒有畢業肄業證書。
1.古代王者因事舉行祭祀,例須預習威儀,謂之"肄儀"。
1.學習研究。
1.荒井。
1.流放到邊遠地方的兇民。
1.邊遠之地。
1.即裔土。
1.遠代子孫。
1.荒瘠邊遠的地方。
1.同姓后代。
1.邊遠的夷人。
1.邊地。
1.后代子孫。
1.瘦嫩的茭白。
1.潮濕霉爛。裛,通"浥"。
1.裹衣,以衣裹身。
2.用香熏衣。
1.香氣襲人貌。
1.柔順嫻靜。
1.亦作"瘞臧"。亦作"瘞臧"。
2.指殉葬品。
1.祭土地神。
1.見"瘞鶴銘"。
1.著名的摩崖刻石。華陽真逸撰﹐上皇山樵書。其時代和書者眾說紛紜﹐但均無確據。在今江蘇省鎮江市焦山崖石上。曾崩落長江中。乾隆二十二年移置焦山定慧寺。銘文正字大書左行﹐前人評價很高。
1.亦作"瘞坎"。
2.古代行祭地禮時用以埋牲﹑玉帛的坑穴。
1.猶收殮埋葬。
1.亦作"瘞薶"。古代祭地禮儀之一。
2.埋葬。
1.見"瘞埋"。
1.亦稱"瘞血"。
2.古時祭宗廟和孔廟的一種儀式。在正祭前一天殺牲口﹐用部分毛血貯放于凈器中﹐當正祭時﹐贊禮官唱"瘞毛血"﹐由執事者捧毛血瘞于坎中。
1.見"瘞鶴銘"。
1.陪葬的錢幣。
1.祭土地神。
1.設瘞坎之處。
1.見"瘞毛血"。
1.干魚的一種。
1.古代祭山禮儀。治禮畢埋玉于坑。
2.見"瘞玉埋香"。
1.指埋葬已故的美女。
1.見"瘞藏"。
1.埋葬。
1.古代埋繒帛以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