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頌揚;贊美。
1.出自《禮記·少儀》頌而無諂,諫而無驕。
2.出自《送許郢州序》愈于使君非燕游一朝之好也,故其贈行,不以頌而以規。
3.出自《歸田瑣記·致劉次白撫部鴻翱書》凡薄海含生負氣之倫,無不感頌皇仁。
4.出自《斯諾與中國新文藝運動》他把我們一切反對舊秩序的活動都頌為“健康的騷動”。
2.
卜兆的占辭。
1.出自《周禮·春官·大卜》其頌皆千有二百。
3.
《詩》六義之一。《詩》中的一類,包括《周頌》、《魯頌》、《商頌》,均為廟堂祭祀時用的舞曲歌辭。
1.出自《詩大序》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2.出自《詩集傳·頌四》頌者,宗廟之樂歌,《大序》所謂“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3.出自《釋頌》《詩》分風、雅、頌,頌之訓為美盛德者,余義也;頌之訓為形容者,本義也。且頌字即容字也……風雅,但弦歌笙間,賓主及歌者皆不必因此而為舞容。惟三《頌》各章,皆是舞容,故稱為頌。
4.
文體的一種。以頌揚為宗旨的詩文。
1.出自《文選·陸機〈文賦〉》頌優游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
2.出自《文心雕龍·頌贊》原夫頌惟典雅,辭必清鑠。敷寫似賦,而不入華侈之區;敬慎如銘,而異乎規戒之域。
3.出自《論文后編·目錄上》是古頌以揚勵休功,而美述盛德,其始也必告于神明,其變也徒頌功德而已。王褒以來,于文有頌(《圣主得賢臣頌》)。
5.
指偈頌。佛經中的唱頌詞。通常以四句為一偈。
1.出自《醒世恒言·呂洞賓飛劍斬黃龍》呂先生道:“和尚,還了我劍罷休。”長老道:“我有四句頌,你若參得透,還了你劍。”
6.
祝頌。多用于書信結尾。
1.出自《書信集·致沈兼士》專此,敬頌禔福。
7.
通“誦”。吟哦;朗讀。
1.出自《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2.出自《聊齋志異·三朝元老》其人云:“但煩坐聽,容某頌達上聞。”遂探袖出文,抗聲朗讀。
1.梅花蕊。
1.有梅花的軒室。
1.梅與雪。
2.指盛開的白色梅花。
1.樓名。明太祖建于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以置官伎。參閱明謝肇渏《五雜俎·地部一》。
1.民家住房。語出《孟子.滕文公上》"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為氓。"
1.憨厚之人。語本《詩.衛風.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毛傳"氓﹐民也。蚩蚩者﹐敦厚之貌。"
1.民籍。
1.民家。
1.猶賤民。舊時對勞動人民的貶稱。
1.見"氓獠"。
1.亦作"氓撩"。
2.古時稱我國南方少數民族人民。
1.民眾。
1.百姓。
1.民俗。
1.猶化外。指邊遠地區。
1.指眾民工。
1.天下。
1.對民眾的征斂。
1.人民的聰明才智。
1.民間歌謠。
1.民戶。
1.田野。
1.黎民百姓。
1.農夫與皂隸。泛指社會地位低下的人。
1.田野之民。泛指百姓。
1.百姓謳歌。
1.百姓。
1.農民的賦稅。
1.百姓的訴訟案件。
1.民俗;風尚。
1.民心。
1.民間歌謠。
1.猶廣大。
1.見"庬澒"。
1.亦作"庬鴻"。
2.元氣混沌未分貌。
1.發生滋長。
植物開始發芽芳草階前萌動。引申指事物發生、產生邪念萌┒|一個新的宏偉的構想開始在腦海中萌動。
1.植物初生的芽。
1.猶百姓。
1.禍端;邪惡。
萌發的新芽菽麥斷萌蘗。喻指事物的開端激揚新文化之波瀾,灌溉新思想之萌蘗。
1.開始;發生。
植物發芽生長;事物發生、發展草木萌生|萬物萌生|萌生念頭。
1.發生和流行。
1.事物的萌芽和征象。
1.見"萌芽"。
1.新生的陽氣。我國古代謂宇宙間有陰陽二氣,陰主衰落,而陽主新生。
1.生長發育。
預兆;征兆事故萌兆。
1.草木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