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書寫;記錄,記載。
1.出自《易·系辭上》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2.出自《左傳·隱公四年》衛人逆公子晉于邢。冬,十二月,宣公即位。書曰:衛人立晉。
3.出自《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赪莖素毳、并柯共穗之瑞,史不絕書。
4.出自《嘯亭雜錄·成王書法》又嘗見康熙中某內監言其師少時猶及見董文敏握筆,惟以前三指握管懸腕書之。
5.出自《秀露集·文學和生活的路》有一段話,我覺得很好,曾請曾秀蒼同志書為小幅張貼座右。
2.
字,文字。
1.出自《荀子·解蔽》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
2.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p>
3.出自《客從》詩珠中有隱字,欲辨不成書。
4.出自《漱華隨筆·大字帖》字僅蠅頭細書。
3.
字體;字形。
1.出自《漢書·藝文志》六體者,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
2.出自《續博物志》古隸之書起於秦,省篆為隸。
3.出自《水滸傳》取過石碣看時,上面乃是龍章鳳篆蝌蚪之書,人皆不識。
4.
指六藝中的六書之學。
1.出自《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2.出自《禮記·內則》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計。
3.出自《請上尊號表》臣得所管國子、太學、廣文、四門,及書、筭、律等七館學生沈周封等六百人狀。
5.
書法。
1.出自《書譜》自漢魏已來,論書者多矣,妍蚩雜糅,條目糾紛……徒使繁者彌繁,闕者仍闕。
2.出自《墨莊漫錄》﹝米元章《論書》:﹞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家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
3.出自《〈孫過庭書譜箋證〉序例》唐孫過庭《書譜》,為歷代論書名作之一。
6.
指書法作品。
1.出自《晉書·王羲之傳》因謂姥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耶。”姥如其言,人競買之。
2.出自《林則徐日記·道光二十二年九月二十四日》求書者坌集,竟日作字。
7.
書籍;裝訂成冊的著作。
1.出自《論語·先進》何必讀書,然后為學?
2.出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申子、韓子皆著書,傳於后世,學者多有。
3.出自《青箱雜記》真宗聽政之暇,唯務觀書。
4.出自《從文自傳·我的家庭》我的母親姓黃……所讀的書也似乎較爸爸讀的稍多。
8.
特指某一種專著,如占兆書、歷書等。
1.出自《書·金縢》乃卜三龜,一習吉。啟籥見書,乃并是吉。
2.出自《鵩鳥賦》異物來萃兮,私怪其故;發書占之兮,讖言其度。
3.出自《嶺下臥疾寄劉長卿員外》詩喪馬思開卦,占鸮懶發書。
9.
指盟辭。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至,則欿,用牲,加書,征之,而騁告公,曰:“大子將為亂,既與楚客盟矣?!?/p>
2.出自《命子》詩書誓山河,啟土開封。
10.
文書,文件。
1.出自《書·顧命》太史秉書,由賓階??,御王冊命。
2.出自《周禮·天官·序官》司書上士二人、中士四人。
3.出自《禮記·曲禮下》振書端書於君前,有誅。
4.出自《漢書·張蒼傳》張蒼,陽武人也……秦時為御史,主柱下方書。
5.出自又如:證書;申請書。
11.
文體名。用以鋪敘國家典章制度。
1.出自《報任少卿書》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
2.出自《文心雕龍·史傳》本紀以述皇王,列傳以總侯伯,八書以鋪政體,十表以譜年爵,雖殊古式,而得事序焉。
3.出自《史通·書志》及班馬著史,別裁書志……原夫司馬遷曰書,班固曰志,蔡邕曰意,華嶠曰典,張勃曰録,何法盛曰說,名目雖異,體統不殊。
12.
文體名。用以陳述對政事的見解、意見。
1.出自《論衡·對作》書奏記,陳列便宜,皆欲輔政。今作書者,猶上書奏記,說發胸臆,文成手中,其實一也。夫上書謂之奏記,轉易其名謂之書。
2.出自《論文后編·目錄中》書以言事,行上行下,平行往復,統謂之書。故二十九篇誓誥與命十居五六,皆曰書也。書者總言,析曰誓誥、曰命誓。命以上行下,誥則上下通行,意猶告也。平行用告,更不待言。古人事簡,體無多制。周末用書更盛。
13.
指書信。
1.出自《左傳·昭公六年》叔向詒子產書……復書曰:若吾子之言。僑不才,不能及子孫,吾以救世也。
2.出自《春望》詩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3.出自《紅樓夢》過了兩日,只見小廝回來,拿了一封書,交給小丫頭拿進來。
14.
某些曲藝的通稱。
1.出自《老殘游記》明兒白妞說書,我們可以不必做生意,來聽書罷。
2.出自《關于評彈》新書我聽得不多。
15.
指《尚書》。
1.出自《禮記·經解》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
2.出自《文心雕龍·徵圣》《易》稱“辨物正言,斷辭則備”;《書》云“辭尚體要,弗惟好異”。
3.出自《論文后編·目錄上》《書》之為文,篇二十有九。體綜為四:一典,二謨,三誓,四誥。
16.
姓。明有書永琇。見《萬姓統譜·魚韻》。
1.出自《萬姓統譜?魚韻》書,商音。尚書,官名。以官為氏。本朝(明)書永琇郁林人,天順間甌寧縣主簿。
1.正是;確是。
2.卻是;倒是。
3.只是。
4.而且。
1.猶言卻說;姑且先說。宋元說書人于接續前事,新起話頭時常用之,后亦為章回小說的習用套語。
1.猶言可喜﹑幸喜。
1.沮泄,泄漏。且,通"沮"。
1.暫且休整;暫且休息。
2.莫要。
1.見"且猶"。
1.亦作"且由"。
2.尚且。
1.猶暫且。
1.姑且。
1.暫止。猶言慢著。
1.勸人暫留的話。
1.古代男子行冠禮后,據本名涵義另立別名稱"字"。周制,二十歲后﹑五十歲前但稱某甫,謂之"且字"。五十歲后則依排行稱某伯某仲等。
1.暫且;只管。
1.即使;就算。
1.謂姬妾。
1.小妻,側室。
2.泛指婦女。
3.特指奴婢。
1.古時女子謙稱自己。
1.舊時女子謙稱自己。
1.指姬妾侍女之輩。
1.方言。謂婦女在人前表現的卑賤相。
1.古代諸侯貴族女子出嫁,以侄娣從嫁,稱媵◇因以"妾媵"泛指侍妾。
1.魚名。又名婢妾魚。今稱鳑魮鯽。
1.謂古代諸侯之姬妾按期侍夜。
1.見"怯八藝"。
1.舊時北京人對在京做工﹑賣藝或經商的外鄉人的蔑稱。
1.薄弱。
1.膽小驚恐。
1.膽小畏縮。
1.膽小怠惰。
1.見"怯懦"。
1.小心防守而勇于戰斗。
1.懦夫;膽小的人。
1.怕見官員。
1.猶言怕這怕那。
1.膽小的毛病。
1.又怕又悔。
1.即怯癥。
1.膽小不前。
1.膽小怕事;恐懼。
1.土頭土腦的人。
1.見"怯坎兒"。
1.膽小怕事。
1.蒙古語。意譯為翻譯者。引申為代言人。
1.見"怯憐口"。
1.亦稱"怯憐戶"。
2.元代對墮民的稱呼。
1.懦弱。
1.膽小軟弱。
1.膽小氣餒。
懦弱;膽小怕事仆雖怯懦,欲茍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
1.膽怯不前貌。
2.為驚恐貌。
3.虛弱貌。
4.嬌羞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