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寬恕,原諒。
2.
動詞
以仁愛的心待人;用自己的心推想別人的心。
3.
動詞
客套話。請對方原諒。
1.
推己及人;仁愛待物。
1.出自《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出自《新書·道術》以己度人謂之恕,反恕為荒。
3.出自《忠恕說》自其及物而言,則謂之恕。
4.出自《夜譚隨錄·崔秀才》崔曰:“昔時悉索君,君時亦望報否?”劉曰:“實無是心。”崔曰:“然則予獨有是心哉?何不恕也!”
2.
寬宥;原諒。
1.出自《戰國策·趙策四》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見太后。
2.出自《隋書·鄭譯傳》俄而進上柱國,恕以十死。
3.出自《儒林外史》求少爺恕門下的罪。
4.出自《三人行》如果我的信使你傷心,請你恕我,事情是只有這樣解決的。
3.
引申為請對方不要計較的套語。
1.出自《水滸傳》王進道:“恕無禮!”
2.出自《書信集·致宮竹心》以上明白答復,自己也很抱歉。至于其余,恕不說了。
4.
幾乎;差不多。
1.出自《養生論》若此以往,恕可與羨門比壽、王喬爭年,何為其無有哉。
1.梔子花的異名。
1.即贍部洲。佛經傳說四大部洲之一。
1.觀察。
1.仰望神馳。
期待九族共瞻遲。
1.猶仰戴。
1.見"瞻睹"。
1.拜見;晉謁。
1.考察地下古器物的人。指考古工作者。
1.謂向下看。
1.仰望。
1.亦作"瞻觛"。
2.觀看;看見。
1.朝見奏對。
2.舊土司名。有上﹑中﹑下之分,稱三瞻。上瞻對茹長官司,下瞻對安撫司,均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中瞻對長官司,乾隆十年(1745年)置。在今四川新龍一帶,地處雅礱江上游。宣統三年(1911年)置瞻對設治委員,辛亥革命后改為懷柔縣,不久改瞻化縣,1952年又改新龍縣。
1.恭敬侍奉。
1.復姓。傳說春秋宋景公時有瞻葛祁。見雷學淇校輯《世本.氏姓》。
1.富裕。瞻,通"贍"。
1."瞻前顧后"之省。形容有所顧慮,猶豫不決。
2.仰望;回顧。
3.觀看。
4.照應;看顧。
1.見"瞻前顧后"。
1.瞻仰;觀看。
1.唐李白《與韓荊州書》"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唐韓朝宗曾作荊州長史,喜拔用后進,為時人所重◇因以"瞻韓"為初見面的敬詞,意謂久欲相識。
1.照顧保護。
1.南宋朝參儀式的一種。
1.猶懷念,顧念。
1.遠望。
2.仰觀。
1.朝見;覲見。
1.瞻仰致敬。
1.猶渴慕。
1.謂俯視。
1.見"瞻星揆地"。
1.仰望倚賴。
1.觀看,觀覽。
1.瞻仰禮拜。
2.指基督教﹑天主教徒的宗教節日,又稱禮拜。
1.星期日的別稱。天主教﹑基督教徒稱星期日為主日,又稱禮拜日或瞻禮日。
1.仰慕;依戀。
1.觀看;察看。
1.古代寓言中假設的人名。意謂所見分明。
1.猶仰慕。
瞻望并思考瞻念前途,不寒而栗。
1.瞻玩。
1.看見菖蒲初生,便督促農民及時耕種。語本《呂氏春秋.士容論》"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
1.見"瞻企"。
1.亦作"瞻跂"。
2.盼望;仰望。
1.語出《論語.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后以"瞻前忽后"形容難以捉摸。
1.思前想后。形容反復思考。
1.謂照顧情面。
1.閱覽,閱讀。
1.問候;看望。
1.贍養;供養。
2.照顧侍奉。
1.觀瞻。指外觀。《論語.堯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一說下視。見朱熹《論語集注》。
2.觀看;顧盼。
1.乍見貌。形容相見時間短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