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不同;差異。
2.
副詞
文言副詞,極,很。
3.
形容詞
特別;特殊。
4.
動詞
〈書〉斷絕;死。
5.
名詞
(Shū)姓。
1.
死亡。
1.出自《管子·入國》不耐自生者,上收而養之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后止。
2.出自《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太子即自剄,不殊。
3.出自《錢塘丁烈婦墓表》遂自投水,賊追救之,不殊;凡三溺乃絕。
2.
斷絕;離絕。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武城人塞其前,斷其后之木而弗殊。
2.出自《漢書·宣帝紀》蓋聞象有罪而舜封之,骨肉之親粲而不殊。
3.
區分,區別。
1.出自《史記·太史公自序》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
2.出自《后漢紀·安帝紀下》別親疏,殊適庶,尊國體,重繼嗣,防淫篡,絕奸謀,百王不易之道。
4.
差異;不同。
1.出自《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涂。
2.出自《孟子·告子上》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3.出自《鹽鐵論·國疾》世殊而事異。
4.出自《水調歌頭·游泳》詞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5.
超過。
1.出自《漢紀·昭帝紀》情過於義,私多於公,制度殊限,政令失常,是為危主。
2.出自《后漢書·梁竦傳》母氏年殊七十。
6.
特出;卓越。
1.出自《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三·古辭〈陌上桑〉》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2.出自《后漢書·荀彧傳》謀殊功異,臣所不及。
3.出自《觀飛來峰》詩俯視群山卑,乃知所立殊。
7.
副詞。甚,極。
1.出自《戰國策·趙策四》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於身也。
2.出自《論衡·答佞》純潔之賢,善中殊高,賢中之圣也。
3.出自《老殘游記》又見許多麻雀兒,躲在屋檐底下,也把頭縮著,其饑餓之狀,殊覺可憫。
8.
副詞。猶,尚。
1.出自《南樓中望所遲客》詩園景早已滿,佳人殊未適。
2.出自《陪鄭公秋晚北池臨眺》詩嚴城殊未掩,清宴已知終。
3.出自《臥龍雪》詩錯落臥龍雪,近春殊未消。
9.
副詞。竟,竟然。
1.出自《情思》詩君行殊不返,我飾為誰榮。
2.出自《北史·魏趙郡王干傳》憑等諫,干殊不納。
3.出自《云谷雜記》諸公見零陵香有蕙草之名,故斷然以蕙為零陵香,殊不知《本草》中又自別有蕙實一種。
1.指思想意識受外國影響很深,在生活習慣方面模仿外國。
1.外語的俗稱。
1.刺槐的俗稱。
1.水泥的俗稱。
1.火柴。
1.舊指外國進口貨物。
1.指近代殖民主義的入侵給我國造成的災難。
1.外國國籍。
1.見"洋囡囡"。
1.亦作"洋堿"。
2.方言。肥皂。
1.菊芋的俗稱。形狀似姜,不辣。可以腌﹑泡作醬菜。
1.指近代從西方傳入我國的基督教。
1.舊時指西式的街道。
1.熔化的金屬。洋,通"烊"。
1.指新奇的﹑特別的趣味。
1.封閉海關,不與外國通商往來。
1.舊時上海租界地名。該地華人洋人雜處,語言混雜,一些人以不純正的英語跟英美人交談(語法依據漢語,詞語來自英語),這種英語被譏稱為"洋涇浜"英語。亦泛指不規范使用的外語。
1.指洋涇浜外語。多指英語。
1.舊稱用機器抽水的井。又稱機井﹑管井或自流井。
1.镢頭。刨土的工具,類似鎬。
1.外資;外債。
1.洋蠟燭。
1.用西洋方法制成的蠟燭。
1.方言。洋財,意外得到的財物。
1.特殊的理由。
1.陽歷。國際通用的公歷。
1.舊指水龍。引水救火的工具。
2.舊指水泵。
1.西洋式樓房。
1.西式火爐。以煤作燃料,設置鐵皮煙筒散發熱量并通煙于室外。
1.方言。洋財。指意外得到的財物。
1.指阿拉伯數字。
1.近代我國人民對外國侵略者的憎稱。
1.見"洋霉瘡"。
1.楊梅瘡。
1.涌流不竭的泉水。語出《詩.陳風.衡門》"泌之洋洋,可以樂饑"。
1.舊指機制面粉。
1.漾奶。嬰兒吃奶后吐出。
1.方言。即洋娃娃。
1.指崇洋媚外,甘心受外國人驅使者。
1.外國派頭;帶有外國派頭。
1.方言。指不精明不內行容易被人愚弄的人。
1.亦作"洋炮"。
2.舊時對火炮的稱呼。區別于老式的發射石頭﹑鐵彈丸的炮。
3.方言。匣子槍。
4.方言。鳥槍。
1.薄橡皮制成的玩具,充氣后鼓起成球狀。
1.清末外商供乘坐長江輪船的乘客候船時休息或住宿的臨時招待房舍。
1.即西洋景。一種民間文娛活動裝置。把若干幅畫片左右推動,周而復始,觀眾從凸透鏡中看放大的畫面。畫片大多是西洋畫,故稱。
2.指幻燈片。
1.舊指洋行或政府發行的有價證券﹑紙幣。
1.以出售洋貨為主的商店。
在海南島西北部,瀕北部灣。歷來為漁船天然避風港。1986年開始建設現代化深水港,發展轉口貿易。附近為洋浦經濟開發區。
1.指外國的式樣﹑風格﹑習俗等。
2.帶有洋氣。
1.銀元的俗稱。最初由西班牙流入中國,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