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旹”的今字。
2.
季節。
1.出自《書·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2.出自《送孟東野序》惟天之于時亦然,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是故以鳥鳴春,以雷鳴夏,以蟲鳴秋,以風鳴冬。
3.出自《賀靈雨表三》時過不雨,民失有秋。
3.
指天時。
1.出自《荀子·天論》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
4.
季度。三個月為一時。
1.出自《書·康誥》要囚,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時。
5.
特指歷法。
1.出自《論語·衛靈公》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
2.出自《考古編·正朔二》夫子嘗取四代,凡制而折衷之,於時獨欲行夏。
6.
時候;時間。
1.出自《論語·季氏》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2.出自《學劉公幹體》詩白日正中時,天下共明光。
3.出自《從文自傳·我的家庭》那時正是庚子聯軍入京的第三年。
7.
計時單位。時辰。一晝夜的十二分之一。
1.出自《周禮·天官·閽人》以時啟閉。
2.出自《新唐書·呂才傳》按法,葬家多取乾、艮二時,乃近夜半,文與禮乖。
3.出自《十駕齋養新錄·二十四時》一日分十二時,每時又分為二,曰初,曰正,是為二十四小時。
8.
計時單位。小時。一晝夜的二十四分之一。
1.出自《洪波曲》下午五時頃兩部汽車同時出發。
9.
泛指光陰;歲月。
1.出自《楚辭·離騷》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
2.出自《思玄賦》盍遠跡以飛聲兮,孰謂時之可蓄。
3.出自《秋懷》詩作者非今士,相去時已千。
10.
適時;合于時宜。參見“時燠”。
1.出自《孟子·萬章下》孔子,圣之時者也。
2.出自《漢書·晁錯傳》日月光,風雨時,膏露降,五谷孰。
3.出自《求雨祭漢景帝文》縣令至愚,以謂雨澤頗時,民不至於不足。
11.
當時;那時。
1.出自《孟子·萬章上》時舉於秦,知穆公之可與有行也,而相之??芍^不智乎?
2.出自《祭十二郎文》汝時尤小,當不復記憶;吾時雖能記憶,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3.出自《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時正六月,日夜總在嚇人高熱中受苦。
12.
指當時的人。
1.出自《后漢書·郭太傳》甄后不拘細行,為時所毀。
2.出自《顏氏家訓·慕賢》時云:”丁君十紙,不敵王褒數字?!?/p>
3.出自《老學庵筆記》高宗行幸揚州,郡人李易為狀元……時以為王氣所在。
13.
時機;機會。
1.出自《論語·陽貨》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
2.出自《寒食日出游》詩桐花最晚今已繁,君不強起時難更。
3.出自《被言乞休疏》古之賢圣豪杰,負才德而不遇時者,多矣。
14.
時運。
1.出自《左傳·文公十三年》死之短長,時也。
2.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3.出自《花城》這真是”運去金成鐵,時來銅變金!“
15.
時代;時世。
1.出自《墨子·兼愛下》吾非與之并世同時,親聞其聲,見其色也。
2.出自《與元九書》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16.
時勢;時局。
1.出自《代出自薊北門行》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
2.出自《次韻舍弟常州官舍應客》霜雪紛紛上鬢毛,憂時自悔目空蒿。
3.出自《黃海舟中》詩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
17.
時尚;時俗。
1.出自《閨意》詩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2.出自《效阮公體》詩少年負志氣,信道不從時。
18.
借指時王。
1.出自《次韻元厚之平戎慶捷》文武佐時慚吉甫,宣王征伐自膚公。
2.出自《水東日記·弋謙》時石亨為時倚重,偕于尚書治兵土城外。
19.
善,鮮美。
1.出自《詩·小雅·頍弁》爾酒既旨,爾殽既時。
20.
處,處于。
1.出自《荀子·修身》宜於時通,利於處窮,禮信是也。
21.
法范疇的一種。表示動詞所指動作在什么時候發生。一般分現在時、過去時和將來時三種。有些語言分得更細。
22.
副詞。按時。
1.出自《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出自《祭翰林白學士太夫人文》寒溫必服,藥餌必時。
3.出自《賜鎮江軍節度使韓絳上表乞致仕不許詔》其省思慮,時寢食,親近藥餌,以副中外之望。
23.
副詞。及時。
1.出自《韓非子·說林下》不時筑,而人果竊之。
2.出自《三國志·魏志·明帝紀》及宣王至遼東,霖雨,不得時攻。
3.出自《答楊宗卿書》吏事匆匆,報謝不時,足下勿過。
24.
副詞。有時。
1.出自《詩·大雅·桑柔》如彼飛蟲,時亦弋獲。
2.出自《漢書·高帝紀上》﹝高祖﹞時飲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怪。
3.出自《自閬州領妻子卻赴蜀山行》行色遞隱見,人煙時有無。
4.出自《蝶戀花》詞花里黃鶯時一弄,日斜驚起相思夢。
25.
副詞。兩個“時”字疊用,表示時而這樣,時而那樣。
1.出自《史記·匈奴列傳》自淳維以至頭曼千有余歲,時大時小。
2.出自《漢書·晁錯傳》往來轉徙,時至時去。
3.出自《寒夜》他的身體仍舊是時好時壞。
26.
副詞。時常;經常。
1.出自《史記·呂太后本紀》時與出游獵。
2.出自《老學庵筆記》時聞洞中泉滴聲,良久一滴,清如金石。
3.出自《秀露集·讀〈蒲柳人家〉》紹棠寫愛情,時有新意。
27.
副詞。特意。
1.出自《舊唐書·姚崇傳》其冬,曲赦京城,敕文時標誨名,令決杖一百,配流嶺南。
28.
連詞。相當于“而”。
1.出自《漢書·張釋之傳》吾獨不得廉頗、李牧時為吾將。
29.
語氣詞。表停頓,相當于“呵”。
1.出自《錯立身》戲文你明日若不去時,教你從前作過事,沒興一齊來。
2.出自《寄生草·飲》曲長醉后方何礙,不醒時有甚思。
3.出自《水滸傳》既是如此說時,你三人可就京師甲仗庫內,不拘數目,任意選揀衣甲盔刀,關領前去。
30.
通“是”。此;這。
1.出自《書·無逸》自時厥后立王,生則逸。
2.出自《冊文武孝德皇帝赦文》粵余何功,時帝之力。
3.出自《西京左藏庫副使楊文廣可供備庫使》而朕為知人,則時乃之功矣。
31.
通“承”。順承。參見“時敘”。
1.出自《詩·周頌·賚》時周之命,於繹思。
32.
通“承”。承受,接受。
1.出自《新序·雜事二》﹝青蛉﹞蜚翔乎天地之間,求蚊虻而食之,時甘露而飲之。
33.
通“跱”。止息;停止。
1.出自《詩·大雅·緜》曰止曰時,筑室于茲。
34.
通“伺”。等候。
1.出自《論語·陽貨》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
2.出自《北史·藝術傳上·王早》早曰:”今日申時必大雨。“比至未,猶無片云,帝召早詰之。早曰:”愿更少時。“
3.出自《農書》時其饑飽,以適其性情。
4.出自《援越南議下》宜亟令滇粵諸帥,稍分餉項,運濟永福,時其闕乏而資給之。
35.
通“伺”。侍候;侍奉。
1.出自《何少嘉墓志銘》仲兄大雅以疾不涉事,少嘉時其起居,使得徜徉以自養疾。
36.
通“司”。掌管。參見“時夜”。
1.出自《莊子·齊物論》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鸮炙。
37.
通“蒔”。種植。
1.出自《書·舜典》汝后稷,播時百谷。
2.出自《孔子家語·五帝德》播時百谷,嘗味草木。
3.出自《擬封田千秋為富民侯制》無使后稷播時百谷,獨美於前代也。
38.
姓。漢有時苗。見《三國志·魏志·常林傳》裴松之注。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五》時氏,齊有賢人時子著書,見孟子。新論有時農。
1.謂下屬有罪,要處分統帥。
1.催繳賦稅。
1.古代統治者以要少數民族贖罪為名,勒索錢財。
1.責怪抱怨。
2.要求和期望。
1.責備;詰責究問。
1.求取利息。
1.降職調用。
1.督責臣下。
1.責備和不滿。
1.限期。
1.求取成效,取得成效。
1.信任。
1.批評并處治。
1.追究訊問。
1.拘押審訊。
1.責備,問罪。
1.強行索要。
1.讀書時摘記的要點﹑心得或隨筆記事。
1.纏足。
1.卷起褲腳和衣袖。
1.傳說中的鬼神名。
1.一種穿著輕便的緊身衣服。
1.虛晃一槍。喻欺騙行徑。
2.喻商業上買空賣空的投機活動。
1.形容說話口齒不清。
1.謂永不出嫁,老死娘家。
1.迅速撲下。
1.捉迷藏。
1.捉迷藏。
1.游泳時頭朝下迅速鉆到水里。
1.方言§纓槍。
根據設計圖案的效果,用線或繩子以各種方式綁扎布料或衣片,放入染液中,綁扎處因染料無法滲入而形成自然特殊圖案的一種印花方法。也可將成形的服裝直接扎染。分串扎和撮扎兩種方式。前者圖案猶如露珠點點、文靜典雅,后者圖案色彩對比強烈、活潑清新。一般可用來做較為寬松服裝、圍巾等。多選用絲綢面料。
1.蒙語。法令;法典。
1.堵塞。
1.張開;伸張。
1.扎起,束起。
在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尼色日山下。1447年建。是班禪四世以后歷世班禪舉行宗教和政治活動的中心。建筑依山傍水,金頂碧瓦,雄偉壯麗。全寺分脫桑林、夏孜、吉康、阿巴四個扎倉(經學院)。有殿堂數十處。彌勒殿內供有262米高的坐式彌勒佛銅像,為世界罕見大銅像。有歷代班禪靈塔,塔身包裹銀皮,鑲嵌各色寶石,燦爛輝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①結實;堅實身體扎實|基礎扎實。②踏實工作扎實|心里不扎實。
1.謂飛鳥歸巢。
2.比喻躲在家里,不思有所作為。
1.方言。謂濃霧凝聚未散。
1.刺心。謂可恨,痛心。
1.指扎在長袍或棉衣外面的帶子。
1.女真語。侍從,侍衛。
1.見"扎也"。
2.野外露宿。
1.謂軍隊安營駐扎。
1.過硬。
1.象聲詞。
1.敲詐。
1.即壓寨夫人。指強人首領之妻。
1.中醫謂以針刺經絡穴位。
2.打針,注射針劑。
1.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