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ná。
2.
連綿;連續。
1.出自《漢書·嚴安傳》禍挐而不解,兵休而復起。
2.出自《后漢書·馮衍傳上》遠征萬里,暴兵連年,禍挐未解,兵連不息。
3.出自《新唐書·劉漢宏傳》帝聞杭越挐戰,遣中人焦居璠持節詔通好,皆不奉詔。
3.
攙雜。
1.出自《楚辭·招魂》稻粢穛麥,挐黃粱些。
4.
亂;雜亂。
1.出自《楚辭·九辯》葉煙邑而無色兮,枝煩挐而交橫。
2.出自《文選·左思〈吳都賦〉》攢柯挐莖,重葩??葉。
5.
捉;持。
1.出自《說文·手部》挐,持也。
2.出自《梁書·孝行傳·滕曇恭》宣城宛陵有女子與母同床寢,母為猛虎所搏,女號叫挐虎,虎毛盡落,行乃棄之,女抱母還。
3.出自《元典章新集·刑部·拐帶》不肯會合向前挐賊的,隨即舉申本管上司究問。
6.
姓。戰國衛有挐薄。見《戰國策·宋衛策》。
1.出自《續通志?氏族略六》挐,周挐錯,衛臣。
1.指精于技擊﹑勇敢善戰的人。
2.邪惡勢力豢養的用以直接欺壓人民群眾的爪牙。
1.見"打手勢"。
1.亦作"打手式"。
2.用手作出姿勢,以代替或輔助語言表達意思。
1.按上指紋。
1.收拾,準備。
1.形容禮物微薄。
1.打瞌睡;睡覺。
1.附和別人的言語,沒有自己的主見。
1.比喻抨擊已失威勢的人。
1.見"打死虎"。
1.方言。甜高粱。上海俗稱甜蘆粟。
1.計算;核算。
2.考慮;計劃。
1.人工流產。
1.宋元時代稱在街市演唱或說書。
1.打聽,探聽。
1.即打球。遼金風俗,在五月里舉行打球﹑射柳的武藝比賽。因球形如桃,故稱。
1.遲延不進貌。
1.亦作"打滴溜"。
2.方言。謂人或物因懸空掛起而晃動。
1.用武力奪取政權。
2.比喻創立事業。
1.用手工鍛造鐵器。
1.比喻做事抓緊時機,加速進行。
1.探問。
1.方言。指頭頸用力向后仰,胸部和腹部挺起。
1.除去阻隔使相貫通。
2.戲曲術語。參見"打鬧臺"。
1.筵席上跟在座的人順次劃拳,贏則通過,輸則再劃,每輸一次,飲酒一杯,直到全體通過為止,故稱。
1.申遞向上呈轉的狀子。
1.帶頭;領先。
2.起初;開頭。
3.從頭。
4.頂頭。謂風浪阻礙前進。
5.指當頭。 6.碰頭。 7.謂抽頭。
1.逆風。
1.開第一炮。比喻帶頭,領先。
1.在先頭作戰。
2.比喻臨事當先。
1.下跪。
1.古時官吏打鼓退堂。
2.比喻中途退縮。
1.即瓦卜。古代一種占卜方法擊瓦而視其裂紋以定吉兇。
2.指兒童擲瓦的游戲。
3.方言。倒楣,家業破落。
1.彎轉。
1.撒網。
2.猶言敲竹杠。
1.打獵。因須多人合圍,故稱。
2.四面圍起來。
3.古代一種兒童游戲◇亦用以稱玩骨牌。
1.問;審問。
2.打聽;探詢。
1.見"打諢"。
1.摜家具,發脾氣。
1.賀喜。
1.做細作。
1.攻克。
2.奠定。
1.謂一開頭就給對方以拷打或威脅,使之易于屈服。
1.比喻帶頭,沖在前面。
1.謂因無事可做而閑著。
1.開火。
2.引申指某項行動開始。
3.比喻事情初見成效。
1.亦作"打銷"。
2.消除,取消。
1.見"打消"。
1.謂不按組織原則向上級夸大或無中生有地反映別人的所謂缺點和錯誤。
1.俗謂吃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