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舊時指讀書人。
2.
名詞
春秋時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教(jiāo)民的學者。
3.
名詞
儒家,春秋戰國時代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一個學派。提倡以仁為中心的道德觀念,主張德治。
4.
名詞
(Rú)姓。
1.
術士。周、秦、兩漢用以稱某些有專門知識、技藝的人。參見章炳麟《原儒》
1.出自《周禮·天官·太宰》儒以道得民。
2.出自《漢書·司馬相如傳下》相如以為列仙之儒居山澤間,形容甚癯。
3.出自《群經平議·周官一》儒者,其人有伎術者也。
2.
孔子創立的學派,儒家。
1.出自《墨子·公孟》儒之道足以喪天下者,四政焉。
2.出自《孟子·盡心下》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
3.出自《韓非子·顯學》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
3.
信奉儒家學說的人。亦泛指讀書人。
1.出自《荀子·儒效》用雅儒,則千乘之國安;用大儒,則百里之地久。
2.出自《韓非子·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禮之,此所以亂也。
3.出自《史記·武帝紀》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禪人人殊,不經,難施行。
4.出自《江漢》詩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5.出自《蔡文姬》他說到你的父親伯喈先生,他是天下名儒,可惜受冤屈而死。
4.
懦弱。
1.出自《荀子·修身》勞苦之事,則偷儒轉脫。
5.
柔順;謙和。
1.出自《素問·皮部論》少陰之陰,名曰樞儒。
2.出自《清異錄·裹頭冰》天貺去后,和甄來尉,頗得天貺余味,加以儒而文。
6.
通“濡”。緩慢。參見“儒步”。
1.出自《管子·笛合》詘信、浧儒、取與之必因於時也。
7.
見“儒儒”。局促貌。
1.出自《東游記》吁!二三千里之遠,今一舉而至,與其終身拘拘儒儒于二百里內者,不亦異乎?
8.
見“侏儒”。身材異常短小者;矮子。
1.出自《禮記·王制》瘖聾、跛躃、斷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
2.出自《國語·晉語四》僬僥不可使舉,侏儒不可使援。
3.出自《抱樸子·明本》夫侏儒之手不足以傾嵩華,焦僥之脛不足以測滄海。
4.出自《竺璠禪師塔銘》師少于余六歲,短小類侏儒。
5.出自《鄉下朋友》最為難的,就是兩個瘦小如侏儒的挑夫,肩上壓著使扁擔微微呻吟的重擔,卻健步如飛。
9.
姓。漢有儒光。
1.出自《續通志?氏族略六》儒,見韻會。漢儒光。
10.
見“侏儒”。形容個子矮小。
1.出自《續資治通鑒·宋高宗建炎二年》金人見貌陋而侏儒,不知為守臣,乃令荷擔,孝忠乘間奔西陵。
2.出自《茶香室續鈔·邱的篤》有諸生邱某者,形體侏儒,人稱之為邱的篤。
3.出自《明朝的笑話》奉化應方伯,在京與試,成績很優;因為貌頗侏儒,未能列選。
11.
見“侏儒”。借指未成年人。
1.出自《太玄·童》朱儒,未成人也。七雖長大而不學道,侏侏然若未成之人也。故以侏儒為諭焉。
12.
見“侏儒”。形容人因未成年而個子矮。
1.出自《高齋漫錄》蔡年少侏儒,公俟其來,于廳事特設高腳椅子。
2.出自《古今小說·晏平仲二桃殺三士》汝乃黃口侏儒小兒,國人無眼,命汝為相,擅敢亂開大口!
13.
見“侏儒”。古代權貴好以侏儒為倡優取樂,故亦指侏儒中之充任優伶、樂師者。
1.出自《管子·小匡》倡優侏儒在前,而賢大夫在后。
2.出自《史記·滑稽列傳》優旃者,秦倡侏儒也。
3.出自《漢書·司馬相如傳上》俳優侏儒,狄鞮之倡,所以娛耳目樂心意者。
4.出自《故事新編·鑄劍》白須老臣的講道,矮胖侏儒的打諢,王是早已聽厭的了。
14.
見“侏儒”。借指以迎合統治者而取寵的人。
1.出自《送余中丞》詩自媿侏儒共比肩,何當青眼向人偏。
2.出自《并游俠行》詩生世幸逢唐與虞,安用齷齪同侏儒。
15.
見“侏儒”。《漢書·東方朔傳》載,東方朔不滿意自己的地位和待遇,對漢武帝說:“朱儒長三尺余,奉一囊粟,錢二百四十。臣朔長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錢二百四十。朱儒飽欲死,臣朔饑欲死。臣言可用,幸異其禮;不可用,罷之,無令但索長安米。”后以此典表示不滿于不公正的待遇。
1.出自《寄侯博士》詩侏儒亦何有,飽食向長安。
2.出自《解劍行》長安侏儒飽欲死,萬古不解天公心。
16.
見“侏儒”。指梁上短柱。
1.出自《進學解》欂櫨侏儒。
2.出自《卍齋瑣錄》侏儒,短人也。而梁上短柱亦曰侏儒。
17.
見“侏儒”。即蜘蛛。
1.出自《方言》鼅鼄……自關而東,趙魏之郊,謂之鼅鼄,或謂之蠾蝓。蠾蝓者,侏儒語之轉也。
18.
指儒家經學。
1.出自《漢書·匡張孔馬傳贊》自孝武興學,公孫弘以儒相。
2.出自《文心雕龍·詔策》武帝崇儒,選言弘奧。
3.出自《顏氏家訓·勉學》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為貴,不肯專儒。
1.猶言據有,占有。
1.住宅。
1.指城中與邊境。
1.住宅。
1.焦急煩亂。
1.傳說中的一種靈草。
1.謂被火燒焦和被水淹沒;毀滅。
1.形容憂慮愁苦的表情。
1.形容焦急愁苦的神色。
1.見"焦眉愁眼"。
1.著急而煩悶。
1.焦爛,糜爛。
1.指傳說中的閻王﹑鬼王。以其面色似焦炭故稱。
1.焦枯。
1.鳥名。
1.見"焦螟"。
1.亦作"焦冥"。
2.傳說中一種極小的蟲。
1.干枯的墨色。指國畫中的枯筆技法。
1.燒焦和沉沒。亦指陷于災難中的人。
1.廟宇中供焚化冥紙的爐盆。
1.見"焦明"。
1.焦雷,旱雷。
通過主焦點的垂直于主軸的平面。不平行于透鏡或曲面鏡主軸的平行光束,經透鏡折射或經曲面鏡反射后的光線(或其延長線)都相交在焦平面上。
1.焦急。
1.猶急切。
1.憂勞。
1.晉皇甫謐《高士傳.焦先》"常結草為廬于河之湄……后野火燒其廬,先因露寢,遭冬雪大至,先袒臥不移,人以為死,就視如故,后百余歲卒。"后因以指隱居的生活。
1.焦急的心情。
1.一種油炸的面食。環形,多用做早點。
1.喻困迫。
1.憔悴貌。焦,通"憔"。
1.猶酷熱。
1.謂聲調急促。
又稱浮玉山”。在江蘇省鎮江市區東北長江中。拔707米。山上蒼松翠竹,風景秀麗。有定慧寺、華嚴閣、吸江樓、三詔洞、抗英炮臺遺址及焦山碑刻等名勝古跡。為鎮江游覽勝地。
1.勞神,煩心。
1.即煤炭。
1.枯瘦。
1.酷熱。
1.見"焦殺"。
1.猶燒灼。形容酷熱。
1.焦苦思慮。
1.著急憂慮,苦心思考。
1.枯死。
2.極言焦急。
1.謂心因愁苦而破碎。
一種固體燃料,質硬,多孔,發熱量高。用煤高溫干餾而成。多用于煉鐵。
1.用飴糖﹑蔗糖等熬成的黏稠液體或粉末,深褐色,有苦味,主要用于醬油﹑糖果﹑醋﹑啤酒等的著色。
1.琴名。東漢蔡邕曾用燒焦的桐木造琴,后因稱琴為焦桐。
1."焦頭爛額"之省。
2.謂犧牲慘重。
3.謂疲憊不堪。
烈火燒焦的土地。指建筑物、莊稼等毀于炮火之后的景象。
1.見"焦尾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