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書〉大拇指。
2.
動詞
〈書〉剖裂;分開。
1.
亦作“孹”。
2.
砍;劈擊。
1.出自《醒世恒言·張孝基陳留認舅》〔過善〕拿起石頭,口里恨著一聲,照過遷頂門擘將去。
3.
分配。
1.出自《懶蛋牌子》不叫他參加貧雇農大會,擘果實是三等三級,他懷恨在心。
4.
大拇指。參見“擘指”。
1.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於齊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
2.出自《爾雅·釋魚》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
3.出自《歷代名畫記·論畫六法》然則古之嬪擘纖而胸束,古之馬喙尖而腹細。
5.
撥彈琴弦的指法。用拇指抬弦稱擘。引申為彈奏。
1.出自《舊唐書·音樂志二》豎箜篌,胡樂也,漢靈帝好之。體曲而長,二十有二弦。豎抱於懷,用兩手齊奏,俗謂之擘箜篌。
2.出自《宮詞》十三初學擘箜篌,弟子名中被點留。
3.出自《瑟譜·指法》指法擘、托有二說,琴家以大指抬弦為擘,反為托。
4.出自《金粟冢中秋日燕集》詩共看麻姑爪,當座擘箜篌。
6.
用線穿針。
1.出自《方言》擘,楚謂之紉。
7.
分開;剖裂。
1.出自《禮記·內則》炮之,涂皆干,擘之。
2.出自《史記·刺客列傳》既至王前,專諸擘魚,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
3.出自《北齊書·高百年傳》妃把玦哀號,不肯食,月余亦死,玦猶在手,拳不可開,時年十四,其父光自擘之,乃開。
4.出自《輕肥》詩果擘洞庭橘,膾切天池鱗。
5.出自《乙巳春答朱元晦秘書書》事發之五日,頭重而不可扶,眼閉而不可擘,冥心靜念,以一死決不可免矣。
6.出自《東居雜詩》舊廂風月重相憶,十指纖纖擘荔枝。
1.容貌姿色。
1.寬容放縱。
1.僅能立足,形容所處之地極狹小。
1.突兀不平。
1.云霧遮蔽貌。
1.見"搑蔽"。
1.阻塞;埋沒。
2.亦作"搑弊"。掩飾;隱瞞。
1.掩蓋,隱藏。
1.依違隨人,沒有主見。
1.謂昏暗的光。
1.掩蓋。
1.掩蓋。
1.猶包庇。
1.閉門上栓。
1.謂捕敵于陷阱。
1.掩飾。
1.承襲先輩的事業。
1.以手捂口。笑而不便出聲的一種動作。
1.掩蓋。
1.捕殺幼獸。語出《禮記.曲禮下》"國君春田不圍澤,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麛卵。"孔穎達疏"麛乃是鹿子之稱,而凡獸子亦得通名也。"
1.捕取獸群。
1.遮蔽貌;隱藏貌。
1.眼罩。
1.郁悶。
2.遏止。
1.掩映。
1.謂猛獸。
1.低沉。
1.掩蓋蒙蔽。
1.掩蓋自己的壞處顯示自己的好處。語出《禮記.大學》"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搑其不善而著其善。"
1.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葉卵形或長橢圓形,背面密生軟毛,花色白,或略帶淡紅,果實有香氣,味甘酸,供食用或藥用。
1.石灰巖地區地下水沿巖層層面或裂隙溶蝕并經塌陷而成的巖石空洞。洞內常見有鐘乳石和石筍。
即漏斗②”(595頁)。
1.兩種以上的事物融匯在一起。
見溶液”。
汽油的一種。由石油經常壓蒸餾、重整或再加工制得。常用于香料、油脂、醫藥、橡膠、油漆等工業。
1.猶融合。
一種物質(溶質)分散于另一種物質(溶劑)中成為溶液的過程。如食鹽或糖溶解于水而成水溶液。
通常指在一定溫度下,固體(或液體)物質在100克溶劑(常指水)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克數。氣體物質的溶解度通常用1體積溶劑中能溶解氣體的體積數來表示。氣體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隨壓強的增大而增大。溶解度除指明溫度外,還須指明壓強。
表示某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曲線。以縱坐標表示溶解度,橫坐標表示溫度,根據某物質(一般指固體)在不同溫度下測得的溶解度繪制。從該曲線中可查出物質在某溫度下的溶解度,并便于觀察和比較各種物質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情況。
①寬廣的樣子心溶溶其不可量兮。②河水流動的樣子二川溶溶,流入宮墻。
1.水波浮動貌。
1.見"溶溶曳曳"。
1.水大而波光閃動的樣子。
1.亦作"溶溶泄泄"。
2.晃動貌;蕩漾貌。
水對可溶性巖石的化學侵蝕作用。往往形成各種喀斯特地貌。溶蝕作用在石灰巖地區最明顯。
1.融化。
1.晃動貌;蕩漾貌。
1.水波蕩漾貌。
2.飄蕩貌。
由一種或幾種物質均勻地分散在另一種物質中所形成的混合物。由溶劑和溶質組成。能溶解其他物質的物質稱溶劑”,能被溶劑所溶解的物質稱溶質”。如蔗糖溶液中,水是溶劑,蔗糖是溶質。通常指水溶液。水是常用的溶劑。
1.水盛大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