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行禮表示敬意。
2.
動詞
見面行禮表示祝賀。
3.
動詞
恭敬地跟對方結拜成某種關系。
4.
動詞
〈敬〉用在自己的動作前,表示對對方的恭敬。
5.
動詞
拜訪。
6.
名詞
(Bài)姓。
7.
動詞
用一定的禮節授予某種名位或官職。
1.
表示恭敬的一種禮節。行禮時下跪,低頭與腰平,兩手至地。后用為行禮的通稱。
1.出自《書·顧命》授宗人同,拜,王答拜。
2.出自《荀子·大略》平衡曰拜。
3.出自《論語?子罕》拜下,禮也。
4.出自《寡婦賦》退幽於堂隅兮,進獨拜於床垂。
5.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滿生﹞見了丈人,便是納頭四拜,拜罷,長跪不起。
6.出自《死貓》他跪下,捧起兩手來,向這布袋拜了兩拜。
2.
順服;敬奉。參見“拜金主義”、“拜物教”。
1.出自《左傳·昭公十五年》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而遠于王室,王靈不及,拜戎不暇,其何以獻器。
2.出自《禮記·郊特牲》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
3.出自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天條書》自今真心悔改,不拜邪神,不行邪事,遵守天條。
3.
奏上;奉上。參見“拜表”、“拜疏”、“拜茶”。
1.出自《痛史》他卻也拜了一本,說:“賈似道賣國求榮,請速正法。”
4.
敬受。
1.出自《書·大禹謨》禹拜昌言曰:“俞!”
2.出自《晉書·太宗簡文帝紀》進位司徒,固讓不拜。
3.出自《新唐書·文藝傳上·杜甫》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
5.
拜謝。參見“拜恩”。
1.出自《論語·陽貨》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涂。
2.出自《呂氏春秋·察微》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
6.
拜謁;拜見。
1.出自《新婚別》詩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2.出自《紅樓夢》雨村尚未看完,忽聞傳點,報“王老爺來拜”。
7.
祝賀。參見“拜年”、“拜節”、“拜壽”。
1.出自《漁家傲》詞繡轂雕鞍來往鬧,閑馳驟,拜年直過燒燈后。
2.出自《帝京景物略·春場》正月元旦……夙興盧嗽,啖黍糕,曰年年糕。家長少畢拜,姻友投箋互拜,曰拜年也。
3.出自《燕子箋·購幸》有心來拜年,端午也不遲。
4.出自《過年》在堂屋里,把紅氈打開,鋪在蒲團上,大家互相磕頭作揖拜年。
5.出自《夢粱錄·正月》正月朔日謂之元旦……士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
6.出自《客中長至日偶成》詩鄰家聚飲分冬酒,稚子來需拜節錢。
7.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只有過年過節,由映芝領回去給婆婆拜年拜節,不過住一兩天便走了。
8.出自《北京人》這一次她又帶著自己的孫兒剛由鄉下來拜節。
9.出自《送李庭老歸河陽》詩時平獨往還,拜壽觴屢舉。
10.出自《紅樓夢》你明兒來拜壽,打算送什么新鮮物兒?
11.出自《南歸》母親不住的催我,快攏攏頭,換換衣服,下樓去給父親拜壽。
8.
敬詞。參見“拜托”、“拜書”、“拜讀”。
1.出自《報任少卿書》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
2.出自《淳化閣帖·晉中書令王洽書辱告帖》還白不具,王洽再拜。
3.出自《〈友鷗堂集〉序》同學弟成都費錫璜拜撰。
9.
通過某種儀式結成某種關系。
1.出自《清平山堂話本·風月相思》二人拜為兄妹。
2.出自《慰問袋》你打了勝仗回來,這孩子一定拜你作干爸爸。
10.
授官;封爵。
1.出自《漢書·爰盎傳》上拜盎為泰常,竇嬰為大將軍。
2.出自《高驪世次》長興三年,權知國事王建,遣使朝貢,明宗拜為王。
3.出自《珍珠船》漢雍仲進南海香,拜洛陽尉,時號香尉。
4.出自《串龍珠》下官徐達,元室為臣,官拜徐州正堂。
11.
拔掉。
1.出自《詩·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拜。
12.
植物名。即灰菜。
1.出自《爾雅·釋草》拜,蔏藋。
13.
姓。元有拜住、拜延。見《元史》本傳。
1.出自《續通志?氏族略七》拜,見《姓苑》。宋拜瑚,舉茂才。元拜都,舉進士。明拜禮,嘉靖舉人。又江南山陽有拜氏。
1.土地所生能傷害人畜莊稼的毒蟲瘴氣。
2.謂土地瘠薄不利作物生長。
1.大地的形體◇指地球。
2.猶地勢。
地下鐵道”的簡稱。修建在大城市地下的鐵路。應用電動客運列車,每小時運載能力可達4~6萬人,平均時速35~45千米。由線路、車站、出入口、通風亭,以及通訊、照明、信號等設施組成。世界上第一條地鐵是英國倫敦在1863年建成的。中國地鐵于1969年在北京首先建成通車。
1.古代軍事上偵察敵方動態的一種方法。多用于守城,以防突然襲擊。
1.古人認為農歷十二月大地始化生萬物,因稱奉建丑為正朔(即以農歷十二月為正月)的王朝為得地統。
1.田地的兩頭。
2.當地;本地。
3.處所;地方。
4.方面。
5.書頁下端的空白處。
1.指田地的邊緣或角落。
1.唐代中葉到五代田賦的附加稅。見《新唐書.食貨志一》◇亦指官府或地主惡霸強迫人民繳納的土地稅。
1.指當地的強橫無賴﹑欺壓人民的壞人。
1.地道。
1.指地理位置﹑形勢。
2.古指描摹土地山川等地理形勢的圖。今稱說明地球表面的事物和現象分布情況的圖,上面標著符號和文字,一般都著上顏色。
又稱制圖學”、地圖制圖學”。研究地圖及其制作理論、工藝和應用的科學。包括地圖編制、地圖投影、地圖整飾、地圖制印以及遙感制圖和計算機地圖制圖等。
1.猶土地;土壤。
2.國土;領土。
3.地方;地區。
1.官府發給寺院的準許土地免稅的證書。
1.指給強盜作眼線的人。
1.地上的網羅。比喻危難兇險的境地。
2.比喻對敵人的包圍圈。
3.指用作防御工事的壕塹水溝。
1.魏晉以下,行九品中正制,士族大姓壟斷地方選舉等權力,一姓與其所在郡縣相聯系,稱為地望。
2.指地理位置。
1.維系大地的繩子。古人以為天圓地方,天有九柱支持,地有四維系綴。故亦指地的四角。
2.喻紀綱。
1.中國共產黨地區一級委員會的簡稱。級別在省委以下﹑縣委以上。
1.人或團體在社會關系中所處的位置。
2.人或物所占的地方。
3.程度;地步。
地面及其以下的土壤溫度。地面溫度直接受太陽輻射的影響,白天高,夜間低;夏季高,冬季低。土壤溫度的變化隨深度增大而逐漸減小,約在1米深處,溫度的日變化已消失。土壤深達20米以下時,地溫的年變化也消失了。井水冬暖夏涼就是地溫終年少變所致。
1.地面山岳河海丘陵平原之形;地貌。
2.中藥半夏的別名。見《急就篇》卷四。
1.半在地下半在地上的簡陋棚屋。
地面上的固定性物體。如居民地(城市、村莊等)、建筑物(民居、廠房、校舍等)、道路(鐵路、公路等)、江河(江、河、湖泊等)、森林(林地、果園等)。在地圖上一般用規定的符號表示。
1.戲曲劇種。流行于貴州安順﹑惠水﹑平壩等地。每一戲班專門演唱一部整本大戲,如《岳傳》﹑《楊家將》之類。音樂粗獷,伴奏簡單,多在曠野演出。演員戴面具,臉部蒙青紗,所持兵器特別短小,動作幅度甚大。
1.即匣床。舊時牢獄中的一種刑具。施刑時,囚犯仰臥其上,手足被緊緊夾住。
海洋與海洋之間連接兩大陸或兩塊較大陸地的狹窄陸地。如連接南美和北美兩大陸的巴拿馬地峽,連接亞、非兩大陸的蘇伊士地峽。
1.地面以下;地層內部。
2.謂政黨﹑團體等處于非法﹑秘密活動狀態。
3.指陰間。
4.地面上。
也稱地下開采”。通過挖掘出的井筒和巷道到達地下的礦體,并將礦塊切割、破碎和運出的采礦工作。通常還包括礦井內的通風、排水、防止井內事故等工作。適合于礦體埋藏較深的條件。
1.指帝王陵墓中的宮殿。
又稱滲灌”。將灌溉水引入地下,濕潤根區土壤的灌溉。有暗管灌溉和潛水灌溉。前者灌溉水借設在地下管道的接縫或管壁孔隙流出滲入土壤;后者通過抬高地下水位,使地下水由毛管作用上升到作物根系層。地下灌溉不破壞土壤結構,不占用耕地,便于管理,但表土濕潤不足,不利于苗期生長。
又稱暗河”或伏流”。因喀斯特(巖溶)作用,在大面積石灰巖地區會形成溶洞和地下通道,地面河流往往經地面溶洞,潛入地下形成暗河,稱地下河”。
修建在地下的綜合性建筑。多修建在大城市繁華地區街道下或客流集散量較大的車站廣場下面。由地下人行通道、沿通道兩側設置的商店和附屬設施等組成。常與地下鐵道或地下道路的車站、地下停車場、車站大樓或高層建筑的地下室連通。規模大的則與地下車站、地下停車場等上下結合并構成一體,將上層辟為地下商業街,中層作地下停車場,下層設地下鐵道或地下道路的車站。
1.指植物的莖生長在地面以下的部分。有根莖﹑塊莖﹑鱗莖等。是地上莖由于環境條件的影響而引起的變態,其功能主要是貯藏養料。
1.見"地下修文"。
1.見"地熱"。
1.全部或部分建筑在地下的房間。
存在于地表以下風化殼和巖石的孔隙、裂隙、溶洞中的水。按賦存空隙可分為孔隙水、裂隙水和喀斯特水三類。是理想的供水水源。具有特殊性質的地下水(如礦泉水、地下熱水等)可作飲料或用于治病、提供能源等。另外還可提供地球內部的信息。
簡稱回灌”、人工引滲”。降雨徑流、河流來水、灌溉退水、經處理后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等,通過地面入滲或水井注入對地下水源的人工補給工作。可控制地面沉降,防止海水入侵含水層,改善地下水水質,調節地下水溫,保持地熱水、天然氣和石油地層的壓力等。
地下砂礫石孔隙、巖石裂隙或溶洞所形成的,或建筑地下截水墻,截蓄地下水或潛流而形成的有確定范圍的貯水空間。可貯存地下水,采用回灌方式貯存地面水。具有不占地、庫容大、投資少、蒸發損失小、安全可靠等優點。
簡稱地鐵”。詳見地鐵”。
1.據晉王隱《晉書》載,中牟令蘇韶死后現形,對其堂弟蘇節說,顏淵﹑卜商現為地下修文郎;修文郎凡八人,皆鬼之圣者。韶今亦守其職。見《太平御覽》卷八八三引◇因以"地下修文"為文士死亡的典故。
1.方士稱住在人間的仙人。
2.比喻閑散享樂的人。
3.比喻美麗的女子。
1.大地險阻;地面險阻。
2.指險要之地。
1.地平線。
2.電器與地相接的導線。
1.地球的中心部位;地層內部。
古代西方認識宇宙的一種學說。由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玫正式建立。認為地球靜止于宇宙中心,其他一切天體都繞地球轉動,并提出本輪”、均輪”系統和偏心圓模型來解釋行星的視運動中各種復雜現象。
1.地球吸引其他物體的力,力的方向指向地心。物體落地,月亮和人造衛星繞地球運行,全是這種力作用的結果。也稱重力。
1.原為佛典中所記的一種長壽的神仙。《楞嚴經》卷八"人不及處有十種仙阿難﹐彼諸眾生﹐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成﹐名地行仙……阿難﹐是等皆于人中煉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歲﹐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絶于人境。"后因以喻高壽或隱逸閑適的人。
2.比喻遠行的人。
1.舊時擅長相地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