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用瓜果豆類等制成的粉狀物,常用來做糕點餡兒。
2.
見“芙蓉”。①落葉灌木,又叫木芙蓉,花有紅、白等顏色。②荷花的別名。
3.
名詞
四川成都的別稱。
4.
名詞
(Róng)姓。
5.
見“蓯蓉”。草蓯蓉和肉蓯蓉的統稱。
1.
四川省成都市的簡稱。參見“芙蓉城”。
1.出自《感懷》詩空有當年舊煙月,芙蓉城上哭蛾眉。
2.
豆類、瓜果煮熟曬干后磨成粉做成的糕點餡兒。
1.出自如:椰蓉;豆蓉;蓮蓉。
3.
見“芙蓉”。寶劍名。參見“芙蓉劍”。
1.出自《南柯記·俠概》一生游俠在江淮,未老芙蓉說劍才。
4.
見“芙蓉”。后因以“芙蓉”喻指美女。
1.出自《西京雜記》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臉際常若芙蓉。
2.出自《聊齋志異·鴉頭》室對芙蓉,家徒四壁。
5.
見“芙蓉”。木蓮,即木芙蓉。落葉大灌木,葉大掌狀淺裂,秋季開花,花大有柄,色有紅白,晚上變深紅。可插枝蕃植,供觀賞,葉和花均可入藥。
1.出自《南越木槿賦》千葉芙蓉詎相似,百枝燈花復羞燃。
2.出自《木芙蓉》詩芙蓉本作樹,花葉兩相宜。慎勿迷蓮子,分明立券辭。
3.出自《兩般秋雨庵隨筆·芙蓉》嶺南木芙蓉,有一日白花,次日稍紅,又次日深紅者,名曰“三日醉芙蓉”。
6.
見“芙蓉”。荷花的別名。
1.出自《楚辭·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2.出自《臨湖亭》詩當軒對樽酒,四面芙蓉開。
3.出自《晚秋獅子林小集》詩三徑林香穿竹樹,一池波影漾芙蓉。
1.繁衍;增加。
2.猶增生。參見"增生"。
1.增俸;升官。
1.增添,添設。
1.加重;增強。
1.猶添磚加瓦。比喻做一些工作,盡一點力量。
股份公司把資本公積金轉為資本無償分配給原有股東,或允許股東按一定比例以較優惠價格購買新股票。既是股份公司給股東的一種回報方式,也是股份公司增加資本、擴大經營規模的措施之一。
1.憎恨與喜愛。
1.猶憎惡。
1.憎惡痛恨。
1.亦作"憎妬"。
2.憎恨妒忌。
1.見"憎妒"。
1.憎恨,厭惡。
1.厭煩。
1.猶憤恨。
1.怕風。
1.厭惡痛恨。
1.厭惡怨恨。
1.憎惡詆毀。
1.亦作"憎嫉"。
2.厭惡妒忌。
1.見"憎疾"。
1.嫌恨嫉妒。
1.憎愛。
1.憎惡命運(亨通)。語出唐杜甫《天末懷李白》詩"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楊倫箋注"文人多遭困躓,反似憎命之達者,即詩能窮人意。"
1.可僧惡的人。
2.謂厭惡人。
1.憎恨而又畏懼。
1.因忤逆而厭惡。
1.厭惡;埋怨。
1.厭惡,討厭。
1.憎惡怨恨。
2.指厭惡責怪。
1.絲綢之統稱。
1.繒帛布疋。
1.見"繒彩"。
1.亦作"繒采"。
2.彩色繒帛。
1.帛和紙。
1.清代水師的一種小型戰船,有趕繒船﹑艍繒船﹑撈繒船等種類。見《清史稿.兵志六》。
1.販賣絲綢的人『初大臣灌嬰,本睢陽之販繒者,后佐劉邦定天下,有功,封潁陰侯◇因以"繒販之士"稱有才能而出身低微者。
1.雙絲織成的細絹。
1.即砫繳。獵取飛鳥的射具。繳為系在短箭上的絲繩。繒,通"砫"。
2.比喻陷害他人的手段。
1.有彩色花紋之絲綢。
1.繒帛與絲綿的并稱。
2.指用繒帛絲綿制作的寒衣。
1.無文彩之絹帛。
1.不平貌。
1.猶繒繳。
1.射鳥的箭和釣絲。比喻危機或羈絆。繒,通"砫"。
1.泛指絹帛之類。
1.五彩絲綢。
1.繒帛絲綿。亦指繒帛絲綿所制衣服。
1.遭遇挫折。
1.猶今之梯田。
1.山石高峻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