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單股繩。
1.出自《說文·糸部》紉,單繩也。
2.出自《齊民要術·插梨》先作麻紉,纏十許匝。
2.
搓;捻。
1.出自《楚辭·離騷》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2.出自《惜誓》傷誠是之不察兮,并紉茅絲以為索。
3.出自《采菱歌》弭榜搴蕙荑,停唱紉薰若。
4.出自《趙吉甫種德園》詩九畹蘭芳佩可紉,桃李陰成應有地。
3.
以線穿針。參見“紉箴”。
1.出自《兒女英雄傳》姑娘看見,一把手搶過來道:“拿來啵!紉一個針也值得這么累贅!”
2.出自《銅墻鐵壁》蘭英紉好線,來給銀鳳綴褲子的破綻。
4.
縫綴。
1.出自《新唐書·孫孝哲傳》祿山對側門俟召,衣帶絕,不知所為,孝哲箴縷素具,徐為紉綻,祿山大悅。
2.出自《聊齋志異·俠女》日嘗至生家,見母作衣履,便代縫紉。
5.
撫摩。
1.出自《管子·霸形》狄伐邢衛,桓公不救,裸體紉胸稱疾。
6.
通“靭”。柔軟而結實。
1.出自《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蒲葦紉如絲,盤石無轉移。
7.
心中感佩。多用于書信。
1.出自《丙午秋書》七八月之交,子約處遞到所惠書,備紉存念不忘之意。
1.喻備用的人才。
1.錄存方劑的典籍。亦泛指現存的藥方。
1.醫療上用的脫脂棉。
1.用來點燃火藥﹑爆竹的引線。
2.帶藥的紙捻或紗布條,外科治療時用來放入傷口或瘡口內。
1.中醫碾藥用的工具,由鐵制的碾槽和像車輪的碾盤組成。
1.以種植或采集藥用植物為主的農民。
1.藥物和化學試劑的總稱。
1.出售中藥的商店。主要按中醫藥方配藥,現在有時兼售西藥。
1.見"藥劑"。
1.配有中藥做的菜肴或食品,如參芪雞﹑蟲草鴨﹑銀耳羹等。
1.傳說能采藥治病之獸。
1.液態的藥。
1.處方單。
1.藥物之俗稱。
2.指火藥。
1.舊時民間奉神農﹑扁鵲等為"藥王"。
2.佛教菩薩名。梵語為"穰麌梨"。
1.中醫所用藥物的總稱。
2.指藥物的氣味或滋味。
1.能防治疾病﹑病蟲害等的物品。
指藥物引起的嚴重功能紊亂和器質損害的嚴重不良反應。除個別過敏體質外,藥物劑量過大、用藥時間過久是重要因素。如過量過久用鏈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等,對第八對顱神經有明顯毒性,可致耳鳴、眩暈、耳聾。氯霉素、合霉素和多數抗癌藥物對造血系統有毒性,可抑制骨髓造血,出現白細胞、血繡減少等。
1.指藥物的性質與功能。
1.見"藥煙"。
忠告的話,謂對人有益,有如藥可治病進此藥言|就該把藥言規諫他才是,怎么反助紂為虐起來?
1.中藥方劑中附加的藥味,能調節藥性,增強藥效。
1.指農歷立冬后小雪前所下的雨。
1.用藥玉制成的酒杯。石料經藥物煮煉后,色澤光潤,稱藥玉,猶今之料玉。
1.由藥物引起的皮疹。長期大量地使用某種藥物,或患者對某種藥品過敏,都會引起藥疹。
1.亦作"要末"。
2.連詞﹐表示兩種意愿的選擇關系。
險而扼要的關口在古代,敦煌是通往西域的要隘。
1.要旨;根本。
1.大體總是;總歸。
1.見"一坐盡驚"。
1.謂滿座皆驚服。
1.猶言一舉一動。
1.猶一疊。柞,約為拇指和食指伸開的距離。
一捧泥土。也借指墳墓但見一fda3M粒慘然傷我心。
1.指一家人口。
1.漢魏樂府歌辭中的襯詞,無義。
希臘神話中的忒薩利亞王子。叔父珀利阿斯篡奪王位后,令伊阿宋去科爾喀斯覓取金羊毛。伊阿宋得赫拉之助,與赫拉克勒斯、珀爾修斯等英雄,乘坐阿耳戈快艇,歷經艱險取得金羊毛。
阿拉伯旅行家。1325年開始離鄉旅行,到過北非、敘利亞、阿拉伯半島、小亞細亞以及波斯、中亞、印度等地,遍訪伊斯蘭教各國,據稱到過錫蘭(今斯里蘭卡)和中國◇出使西班牙和西非。他的旅行見聞被記錄成書,稱為《伊本·拔圖塔游記》。
歐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也稱比利牛斯半島”。面積約58.4萬平方千米。岸平直,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有鐵、錫等礦藏。
1.彼輩,他們。
1.亦作"伊?"。
2.伊水與瀍水。位于河南,均入洛水。也指該兩流域地區。
1.猶彼輩﹑其類。
1.古地名。指伊水所流經的伊河流域。
2.宋程頤的別號。參見"伊川先生"。
1.宋理學家邵雍的自號。雍字堯夫,后徙居河南洛陽,臨伊川,故稱。
1.宋理學家邵雍的別號。雍字堯夫。
2.宋理學家程頤的別號。頤字正叔,宅于河南嵩縣東北耙耬山下,地處伊川,故稱。
1.即伊尹和周公。周公名旦,與伊尹并稱伊旦。
1.見"伊甸園"。
蒙古四大汗國之一。1256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從中亞向西遠征,1258年攻入巴格達,滅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建立汗國。定都大不里士(在今伊朗)。因統治者自稱伊兒汗”,意為藩王”,因而稱伊兒汗國”。疆域主要包括伊朗、伊拉克、小亞細亞等地。13世紀末以伊斯蘭教為國教◇國土分裂,1353年滅亡。
1.近,將近,不遠。
1.伊尹和傅說的合稱。均為商代的賢相。相傳傅說曾筑于傅巖之野,武丁訪得,舉之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