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親戚,因婚姻或血統(tǒng)聯(lián)成的關系。
2.
形容詞
悲哀;憂傷。
3.
名詞
古代兵器,斧的一種,有長柄。
4.
名詞
姓。
1.
“鏚”的今字。
2.
親近;親密。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
2.出自《列子·力命》管夷吾、鮑叔牙二人相友甚戚。
3.出自《呂氏春秋·見本》為政者反民性,然后可以與民戚。
4.出自《漢書·杜鄴傳》夫戚而不見殊,孰能無怨?
3.
憂愁;悲傷。
1.出自《詩·小雅·小明》心之憂矣,自詒伊戚。
2.出自《后漢書·皇甫規(guī)傳》前變未遠,臣誠戚之。
3.出自《祭十二郎文》恐旦暮死而汝抱無涯之戚也。
4.出自《上執(zhí)政書》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憂。
5.出自《東周列國志》二三子何患乎無君,勿過戚也。
4.
憤恚;憤怒。
1.出自《禮記·檀弓下》舞斯慍,慍斯戚。
5.
警惕。參見“戚然”。
1.出自《國語·吳語》越之在吳,猶人之有腹心之疾也。夫越王之不忘敗吳,于其心也戚然,服士以伺吾閑。
6.
姓。
1.出自《廣韻?錫韻》戚,姓。漢有臨轅侯戚鰓。
2.出自《通志?氏族略三》戚氏,衛(wèi)大夫食采于戚,因氏焉。昔賢有戚子著書。漢高祖戚夫人生趙王如意……望出齊郡。
7.
古代兵器名。斧的一種。亦用為舞具。參見“戚揚”。
1.出自《禮記·明堂位》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
2.出自《孔子家語·困誓》子路悅,援戚而舞,三終而出。
3.出自《宋史·樂志九》總干揮戚,節(jié)以鼓音。
8.
指親屬、親戚。
1.出自《呂氏春秋·論人》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
2.出自《史記·秦本紀》法之不行,自于貴戚。
1.逃遁。
2.散失。
1.散失殘缺。
1.亡缺。散失殘缺。
1.逃亡者;流亡者。
2.死者。
3.用為詈詞。
4.迷妄之人。亡,通"妄"。
1.即靈牌。
1.忌日。先輩去世的日子。
1.如同沒有一樣。
2.不如,不及。
1.逃散。
2.指逃散的人。
3.散失。
1.殺身;喪身。
1.喪失;丟失;散失。
2.失蹤。
1.無知。
1.不符合事實。
1.損失箭和箭頭。比喻軍事上的細微損失。
1.舊時自稱去世的妻子。宋梅堯臣有《刁經(jīng)臣將歸南徐許予尋隱居之所及亡室墳地因走筆奉呈》詩。
1.漢司馬相如作《子虛賦》,假托子虛﹑烏有先生﹑亡是公三人互相問答◇因以"亡是公"指實際上不存在的人或物。
1.即亡是公。
1.猶亡故。逝世。
1.散失的書籍。
1.死亡。
1.逃亡。
1.脫離戶籍而逃亡在外的人。
1.脫落,脫漏。
1.古代道家的一種哲學思想。主張一切順應自然的變化。
1.沒有意義。
2.指無意義之事。
1.逃亡的征兆。
1.無形。
1.無涯,沒有邊際。
1.妄言。亡,通"妄"。
1.不知滿足。厭,滿足。
1.《莊子.駢拇》"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游。二人者,事業(yè)不同;其于亡羊,均也。"謂棄其本職而溺于所好。莊子用以比喻追逐外物而殘生傷性。
2.《列子.說符》"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后因以"亡羊"喻步入歧途而一無成就。
3.比喻喪失某種事物。
語出《戰(zhàn)國策·楚策四》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丟失了羊,趕快修好羊圈。比喻失誤后及時補救。
1.指致人迷誤的歧途。
1.中醫(yī)學名詞。指大汗不止或吐瀉過劇等造成陽氣突然衰竭的虛脫現(xiàn)象。
1.沒有病痛。引申為安然存在。
2.問候語。猶言平安。
1.無已。沒完沒了。
1.不能。
1.沒有限度。
1.散失。
1.逃亡。
2.指逃亡的人。
3.散失。
4.指散失的文字﹑書籍。
1.無邊無際。
1.死去的友人。
1.沒有。
1.《淵鑒類函》卷四三二引《汀州志》"唐大歷中,有猴數(shù)百集古田杉林中,里人欲伐木殺之。中一老猴忽躍去近鄰一家縱火焚屋。里人懼,亟走救火,于是群猴脫去。"后因以"亡猿禍木"喻欲損人反而害己的行為。
1.見"亡猿禍木"。
1.《韓詩外傳》卷九"孔子出游少源之野。有婦人中澤而哭,其音甚哀。孔子怪之,使弟子問焉。曰'夫人何哭之哀?'婦人曰'鄉(xiāng)者刈蓍薪而亡吾蓍簪,吾是以哀也。'弟子曰'刈蓍薪而亡蓍簪,有何悲焉?'婦人曰'非傷亡簪也,吾所以悲者,蓋不忘故也。'"后因以"亡簪"為懷念故舊的典故。
1.國家將亡的征兆。
1.失政。
2.亂政。
1.《韓非子.說林上》"子胥出走,邊候得之,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候因釋之。"后用為隨機應變的典實。
1.亡國之君。
1.無禮。
2.指目無法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