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黏液狀涂料的統稱。涂在物體表面,干燥后形成堅韌的薄膜,有保護和裝飾作用。分為天然漆和人造漆兩類。
2.
動詞
用漆涂抹器物。
3.
名詞
(Qī)姓。
4.
名詞
漆樹,落葉喬木,小枝粗壯,羽狀復葉,開黃綠色花,核果扁圓形。樹皮里有乳白色汁液,可以制涂料;汁液干后可入藥。
1.
“桼”的今字。
2.
古水名。渭水支流,今名漆水河,發源于陜西省麟游縣西,東南流至武功縣西注入渭水。
1.出自《詩·大雅·綿》自土沮漆。
2.出自《漢書·地理志上》﹝右扶風﹞漆,﹝漆﹞水在縣西。
3.
古水名。石川河上源之一,發源于陜西省銅川市北,南流至耀縣與沮水合為石川河,又南流至高陵縣東注入渭水。
1.出自《讀史方輿紀要·陜西三·耀州》漆水……在州東門外,自同官縣流入境,又南合於沮。
2.出自《讀史方輿紀要·陜西三·耀州》沮水……與漆水會流,入三原富平縣境,亦謂之石川河。
4.
木名。落葉喬木。互生羽狀復葉,初夏開小花,果實扁圓。樹汁可為涂料。
1.出自《詩·鄘風·定之方中》樹之榛栗,椅桐梓漆。
2.出自《南都賦》其原野則有桑漆麻苧,菽麥稷黍,百谷蕃廡,翼翼與與。
5.
用漆樹汁制成的涂料。
1.出自《書·禹貢》厥貢漆絲,厥篚織文。
2.出自《史記·貨殖列傳》夫歲孰取谷,予之絲漆。
3.出自《燕姬曲》燕京女兒十六七,顏如花紅眼如漆。
4.出自《北京人》現在福建漆也漆上了,壽材也抬進來了,跟大奶奶要錢。
6.
泛指各種人造的黏液狀涂料。
1.出自如:我們油漆倉庫有磁漆、烘漆、清漆、羊肝漆等。
7.
涂漆。
1.出自《禮記·檀弓上》君即位而為椑,歲壹漆之,藏焉。
2.出自《送宗禪師》詩老大又思歸岳里,當時來漆祖師身。
3.出自《兒女英雄傳》隨即細看了看那口材,一重重漆得十分嚴密,光可鑒人,自是放心。
4.出自《北京人》他們說,漆棺材的時候,老太爺挑那個,選這個,非漆上三五十道不可。
8.
黑。
1.出自《吊盧殷》詩初識漆鬢發,爭為新文章。
9.
指染黑。參見“漆車”。
1.出自《異物志》西屠國,在海水(外),以草漆齒,用白作黑,一染則歷年不復變。
10.
黏著;拘泥。
1.出自《法言·先知》圣君少而庸君多,如獨守仲尼之道,是漆也。
2.出自《垅上記·巨蛇》有盜發蜀先主墓,見兩人張燈對棋,驚懼。一人顧曰:“爾飲水乎?”各飲一杯,兼與玉帶數條,命速出。盜至外,口已漆矣,帶乃巨虵也。
11.
春秋邾國邑名。在今山東省微山湖一帶。
1.出自《春秋·襄公二十一年》春,王正月,公如晉。邾庶其以漆、閭丘來奔。
12.
同“柒”。“七”的大寫。
1.出自《墨子·貴義》昔者周公旦朝讀百篇,夕見漆十士。
2.出自《論行營狀》況其軍一月之費,計實錢貳拾漆捌萬貫。
3.出自《老學庵筆記》“柒”字,晉唐人書或作“漆”,亦取其同音也。
13.
姓。
1.出自《國語·魯語下》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嵎之山者也,為漆姓。
1.猶云海。
1.高高矗立。
1.如同云霞的止宿。指無固定的住所。
1.仙道的廳堂。
1.如云霞飛騰。
1.猶云梯。(1)喻升天成仙之路。唐李益《登天壇夜見海日》詩"霞梯赤城遙可分,霓旌絳節倚彤云。"唐司空圖《夢中》詩"幾多親愛在人間,上徹霞梯會卻還。"(2)喻高山石路。元吳萊《憶寄方子清時子清久留吳中》詩"龍居瞡雪瀑,虎路躡霞梯。"
2.喻顯達的仕途。
1.染件上系的小布條。上書物主姓名以資識別。
1.云外﹐高遠之處。
2.謂與世隔絕﹐遠離塵俗。
1.云霞盛起貌。
2.鮮明華美貌。
1.喻景物絢爛縟麗。
1.指絢爛的云彩。
1.落霞和孤鶩。語本唐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1.如霞的赤紅。
1.光艷鮮麗。
1.遐想。霞﹐通"遐"。
1.美艷輕柔的絲織物。亦以形容景物。
2.像薄綢一樣的紅霞。
1.華美輕軟的絲織品。借指用這種絲綢制成的衣服。
1.云霄。
1.猶霞蔚。五色斑斕貌。
1.指云氣彌漫的山谷。
1.借指艷麗輕飄的舞衣。
1.如血的彩霞。
1.紅色的山巖。
1.見"霞焰"。
1.晨露。道教以為仙露。
1.以云霞為衣。南朝梁沈約《和劉中書仙詩》之二﹕"殊庭不可及﹐風熛多異色﹔霞衣不待縫﹐云錦不須織。"南朝梁江淹《惜晚春應劉秘書》詩﹕"霞衣已具帶﹐仙冠不持簪。"后用以指仙道所穿的衣服。
2.喻輕柔艷麗的衣服。
3.指云霧﹑煙霞。云能遮﹐霧能障﹐故稱。
4.指輕柔美麗的外表。
1.紅花。
1.云霞繚繞。
1.云霞之影。
2.霞光。
1.紅光映照。
1.與云霞為朋友。謂避世隱居。
1.紅艷豐腴。
1.彩旗。
1.寺名。在浙江省鄞縣。
1.明麗的月亮。
1.彩霞。
2.臉上的紅暈。
1.來日。
1.初生的嫩草。
1.新興繁榮。
1.新面貌。
1.指初生的嫩葉。
1.年青氣盛。
2.新而銳利。
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確立的政治主張,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1924年1月,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重新解釋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的三民主義。主要內容是(1)民族主義。從原來的排滿發展到反帝,提出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2)民權主義。提出五權分立”的原則,強調了民主權利應為一般平民所共有”。(3)民生主義。提出了平均地權”、耕者有其田”和節制資本”兩大原則。新三民主義在中國民主革命階段曾起過巨大的作用。
1.新奇;新鮮。
1.新秋;初秋。商為五音之一﹐據陰陽五行之說﹐商屬金﹐秋亦屬金﹐故以商代秋。
1.新的愛好。
1.新長出的樹梢。
1.即春社。古代祭祀土地神以祈豐收﹐時間在立春后﹑清明前。
1.即新雉。參見"新雉"。
1.清代對新開墾的田地所征收的錢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