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萋萋”。形容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2.
名詞
(Qī)姓。
1.
草木茂盛貌。參見“萋萋”。
1.出自《漢書·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華殿塵兮玉階菭,中庭萋兮綠草生。
2.出自《雜詩》房櫳無行跡,庭草萋以綠。
2.
文采交錯。參見“萋斐”。
1.出自《元乂墓志》方贊玉鼓之化,陪金繩之禮,隆成平於天地,增光華于日月,而流言僔沓,萋斐成章。
2.出自《北齊書·幼主紀》忠信不聞,萋斐必入。
3.出自《舊唐書·朱敬則傳》去萋菲之牙角,頓奸險之鋒芒。
4.出自《封神演義》〔呂岳〕誤聽萋菲,動干戈殺戮之慘,自墮惡趣,夫復何戚!
5.出自《劉鐵云傳》予答書曰:“……萬一幸成,而萋斐日集,利在國,害在君也。”
3.
通“凄”。參見“萋萋”。
1.出自《怨詩》秋木萋萋,其葉萎黃。
2.出自《西廂記諸宮調》衰草萋萋一徑通,丹楓索索滿林紅。
3.出自《轆轤井》那一畝園子卻是枯草萋萋,廢墟寂寂。
1.見"嫌唬"。
1.亦作"嫌乎"。
2.方言。討厭,不滿意。
1.猶疑惑。
1.猜忌。
2.謂嫌疑和禁忌。
1.怨恨。
1.見"嫌閑"。
1.與人姓名字音相近的字。
1.謂因有避忌而為難。
1.恐怕。
1.嫌棄窮者,喜歡富者。多用于女子婚嫁時的一種標準。
因不滿、厭惡而不愿接收或接近陳官人名流貴客,只怕他嫌棄微賤,不肯相收。
1.猶嫌疑。
1.見"嫌隙"。
因猜疑或不滿而產生的隔閡、惡感、仇怨嫌隙盡釋|造成很深的嫌隙。
1.亦作"嫌間"。
2.因彼此猜疑而產生的惡感。
1.亦作"嫌舋"。
2.猶嫌隙。
1.見"嫌釁"。
1.猶厭惡。
①被懷疑與某事有牽連避嫌疑|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②懷疑;猜忌徙出外縣,不得嫌疑|上慮其兄弟日后嫌疑。
1.刑事訴訟中有犯罪嫌疑而未經證實的人。
1.見"嫌隙"。
1.怨恨;仇怨。
1.即出韻。格律詩中應該押韻的字越出規定的韻部。
1.謂因不滿而加責備。
1.厭恨。
1.古國名。
1.土蜂。又稱細腰蜂。
2.見"衘螉塞"。
1.居庸關的別名。又名軍都關。在今北京市昌平縣西北。關上筑土室以候望﹐如衘螉之掇土為房﹐故名。
1.不安貌。
2.驕橫貌。
1.坎坷。
1.鹽的別稱。
1.方言。面糊裹菜肉的油炸食物。
1.咸味和酸味。泛指各種味道。
1.指味咸而腥。
作曲家。廣東番禺人,生于澳門。曾在北京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系、上海國立音樂院及法國巴黎音樂學院學習。1935年回國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至延安,曾任魯藝音樂系主任。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赴蘇聯為在延安拍攝的影片《延安與八路軍》配樂◇病逝于莫斯科。作有大合唱《黃河》、《生產》等四部,歌曲《到敵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五百余首以及交響曲《民族解放》、管弦樂《中國狂想曲》等。
1.顯揚崇高。
1.顯揚并提拔。
1.表明;顯示。
2.明顯。
1.方言。顯示并夸耀。
1.佛教語。顯明的因果報應。
1.顯露。
1.顯揚光大。
1.謂臣子以光明之道輔佐其君。
1.舊時對亡母的美稱。
1.顯示表明。
1.顯赫昌盛。
1.豁亮寬敞。
1.舊時對朝廷的敬稱。
1.稱美;公開稱譽。
1.顯揚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