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搖曳傾側貌。參見“僛僛”。
1.出自《詩·小雅·賓之初筵》賓既醉止,載號載呶。亂我籩豆,屢舞僛僛。
2.出自《春雨》詩城云如夢柳僛僛,野水橫來強滿地。
3.出自《鷓鴣天·十六夜出》詞輦路珠簾兩行垂,千枝銀燭舞僛僛。
4.出自《上元夕觀燈》詩漫漫紫露移舞隊,僛僛紅燭擁飛仙。
2.
丑陋。參見“僛醜”。
1.出自《竹杖賦》是以憂干扶疏,悲條郁結,宿昔僛丑,俄然耆耋。
2.出自《嘯亭雜錄·書劍俠事》所招徠者,皆峨冠奇服,相貌僛丑之輩。
1.細切的肉和烤熟的肉。亦泛指佳肴。
2.比喻美好的詩文為人稱贊。
1.寬裕安定。
1.猶寬闊。
1.謂衣服寬大。
2.泛指面積或容積大。
3.大,多。
4.謂心胸開闊,能容人。
1.寬心;放心。
1.寬闊空敞。
寬闊;寬大這間屋子很~。
1.謂程限寬裕,不緊迫。
1.放松;松弛。
1.寬厚謙和。
1.數旬。
1.猶累世。
1.連夜。
1.幾經轉譯。
1.《孔子家語.致思》"昔者由也事二親之時,常食藜藿之實,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歿之后,南游于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鐘,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愿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復得也。"累茵,多層墊褥◇因以"累茵之悲"為悲念已故父母的典故。
1.多月;接連幾月。
1.多歷年月。
1.累年。
1.謂手足重繭。形容辛勞。
1.被拘系者,指囚犯。
1.接連許多張紙。多用于書信。
1.堆積繁多;厚重。
1.見"累贅"。
1.見"累贅"。
1.多層食盒。
1.猶重足。兩足相疊,不敢正立,形容小心戒懼。
1.歷代祖先。
1.謂以酒灑地而表示祭奠。
1.祭奠。
1.祭奠。
1.以酒澆地,表示祭奠。古代宴會往往行此儀式。
1.酹酒之杯;亦指酹酒。
1.猶祭祀。
1.猶祭奠。
1.祭奠祝告。
1.研物用的乳缽。
1.敲打。
1.研物用的槌子。
1.臃腫。
1.形容作戰布陣的聲勢。
1.捶打。
1.亦稱"擂家漢"。
2.打擂比武的武術師。
1.見"擂家"。
1.古代作戰時從高處推下撞壓敵人的木頭。
1.舊時俗諺稱初來的婢仆。
1.亦作"攂鼙"。
2.擊鼓。
1.從高處推下撞壓敵人的石頭。
1.亦作"攂石車"。
2.古時一種戰具。以車載石﹐轉石下擊﹐殺傷敵人。
原指為比武所搭的臺子?!當[擂臺 ’指搭了臺歡迎人來比武,‘打擂臺 ’是上擂臺參加比武?,F比賽中多用‘擺擂臺 ’比喻向人挑戰,用‘打擂臺 ’比喻應戰。
比武的臺子擂臺前人山人海。今也用于體育、勞動比賽等事物中打擂臺(應戰)|擺擂臺(指向人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