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駕馭馬的韁繩。
1.出自《詩·邶風·簡兮》有力如虎,執轡如組。
2.出自《抱樸子·詰鮑》促轡銜鑣,非馬之性。
3.出自《祭穆員外文》草生之春,鳥鳴之朝,我轡在手,君揚其鑣。
4.出自《王涓來太史見示詩集》詩論文作客開樽滿,折節逢人執轡恭。
2.
指套在騾馬等頭上的籠頭,用來系韁繩,有的并掛嚼子。
1.出自《莊子·馬蹄》夫加之以衡扼,齊之以月題,而馬知介倪、??扼、鷙曼、詭銜、竊轡。故馬之知而態至盜者,伯樂之罪也。
2.出自《博異記·張遵言》天已向曙,遵言遂整轡適商州。
3.出自《上行杯》詞白馬玉鞭金轡。少年郎,離別容易。迢遞去程千萬里。
4.出自《花月痕》〔謖如〕踉蹌走出,只見門邊有一匹黑溜溜的青驢,鞍轡俱全,攔住門口。
3.
借指馬。
1.出自《文選·左思〈吳都賦〉》飛輕軒而酌綠醽,方雙轡而賦珍羞。
2.出自《新唐書·劉沔傳》開成三年,突厥劫營田,沔發吐渾、契苾、沙陀部萬人擊之,賊一轡無返者。
3.出自《關漢卿》蘆溝橋上,他們并轡徐行,回頭與送行的人互相揚手惜別。公差與關忠隨后跟著。
4.
牽;駕馭。
1.出自《冥通記》王君曰:“此月初耳,見許侯與紫微夫人及右英共轡龍車,往詣南真。”
2.出自《唐河店嫗傳》聞虜之至,或父母轡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進者。
3.出自《蔡文姬》那嗎,好!(回顧胡兵)你們下去轡兩匹好馬來!
5.
喻法令。
1.出自《管子·牧民》御民之轡,在上之所貴。
1.梵語的音譯。意譯"數論"。古代印度哲學的一派。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客觀存在的"自性",其中包含互相矛盾配合的三"德",因而轉變為二十三諦;此外還有絕對的"神我",以上合共二十五諦,即宇宙的一切。經典《數論頌》有真諦漢譯本,名《金七十論》。
1.梵語的譯音。僧尼五衣之一。為一種覆肩掩腋衣。
1.出家的佛教徒。
1.佛寺。
1.僧人的住所。
2.指寺院。
1.僧寺。
1.佛教的歷史。
1.蠑螈的別名。
1.比喻強者并吞弱者。
1.長蛇封豕。比喻貪殘害人者。語出《左傳.定公四年》"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晉杜預注"言吳貪害如蛇豕。"
1.亦作"蚮市"。
2.傳說中鮫人的市集。
1.形容彎曲起伏之狀。
1.喻小害能壞大事。
1.如蛇狀的一種書法。
1.蛇與鼠。
2.喻失意者。
1.蛇床的別稱。
1.猶蛇足。
1.指蛇蝎之毒。蛇之毒在牙咬﹐蝎螫毒在尾刺﹐故稱。亦泛指毒害人的東西。
1.如蛇之倒退而行。常用以喻險地難行。
1.蛇脫下的皮。筒狀﹐半透明﹐可入藥。
1.《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后以"蛇吞象"形容貪婪之甚。
1.如蛇之蜿蜒。
1.草名。可治蛇毒。
1.綿延曲折貌。
2.從容自得貌。
1.蛇身的花紋。
1.神話中的山名。
1.比喻眾人沒有首領﹐就不能有所動作﹐做不成事情。
1.蛇的唾液。
1.亦作"蛇銜"。
2.即蛇含。
3.謂蛇銜珠報恩。典出《淮南子.覽冥訓》"隋侯之珠"漢高誘注"隋侯見大蛇傷斷﹐以藥傅之﹐后蛇于江中銜大珠以報之﹐因曰隋侯之珠﹐蓋明月珠也。"
1.即蛇銜。
1.謂野獸出沒的地方。
1.蛇與蝎子。比喻可怖的事物或狠毒的人。
1.蛇蝎心﹐菩薩嘴。形容內心惡毒﹐口頭仁慈﹐心口不一。
1.亦作"蚮行"。
2.像蛇一樣伏地爬行。
3.像蛇一樣蜿蜒曲折地前進。
1.比喻行動極為謹慎隱蔽。
1.形容膽小謹慎。
1.亦作"蚮形"。
2.如蛇曲折延長的形狀。
1.禮花的一種。
1.泛指蛇類。
1.蛇為妖孽。
1.治蛇咬傷的藥。
1.亦作"蛇醫"。
2.蠑螈的別名。
3.指專治蛇咬傷的醫生。
1.即蛇舅母。
1.蛇與蜥蜴。泛指毒蟲。
1.蛇與蚯蚓。
2.比喻書寫的文字。
1.蛇頸之紋。
1.比喻蜿蜒的字跡。
1.見"蛇影杯弓"。
1.把酒杯中的弓影當成了蛇『應劭《風俗通.怪神》記杜宣飲酒,見杯中似有蛇,酒后胸腹作痛,多方醫治不愈;后知為壁上所懸赤弩照于杯,形如蛇,病即愈。《晉書.樂廣傳》也有類似的記述◇用"蛇影杯弓"形容因疑慮而引起恐懼。
1.鰻鱺魚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四.鰻鱺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