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隨同,在旁邊做伴。
2.
動詞
從旁協助;輔助。
1.
重疊的土堆。
1.出自《說文·阜部》陪,重土也。
2.
增加;增益。
1.出自《左傳·僖公三十年》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3.
輔佐之臣;公卿之臣。
1.出自《詩·大雅·蕩》爾德不明,以無陪無卿。
2.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命膳夫以大饗,饔餼浹乎家陪。
4.
輔佐。
1.出自《史記·孝文本紀》淮南王,弟也,秉德以陪朕。
2.出自《司徒兼侍中中書令贈太尉許國公神道碑銘》常山幽都,孰陪孰扶。天施不留,其討不逋。
3.出自《忠翊郎致仕蔡君墓志銘》比復召,而劾鎬者方陪國柄,鎬將避不赴,父怒曰:“天子呼汝,不以大臣為嫌,汝不誓死報上恩,而暇自嫌耶!”
5.
伴隨;陪伴。
1.出自《漢書·司馬遷傳》鄉者,仆亦嘗廁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議。
2.出自《歸彭城》詩昨者到京城,屢陪高車馳。周行多俊異,議論無瑕疵。
3.出自《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緣》天明,汝等開船自去,吾自暫回,不得相陪矣。
4.出自《背影》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
6.
比擬,比并。
1.出自《山中依韻答劉書記見贈》謝公寄我詩,清奇不可陪。
2.出自《壽春進祝圣·千載降祥》詩祗有羲軒比,其余不可陪。
7.
通“倍(背)”。背向。參見“陪京”。
1.出自《文選·張衡〈南都賦〉》陪京之南,居漢之陽。
2.出自《閑居賦》陪京溯伊,面郊后市。
8.
通“掊”。參見“陪克”。苛急的聚斂搜刮。克,通“剋”。
1.出自《潛夫論·勸將》郡縣長吏,幸得兼此數者之斷已,而不能以稱明詔安民氓哉,此亦陪克阘茸,無里之爾。
9.
用同“賠”。賠償;償還。
1.出自《織婦》詩成縑猶自陪錢納,未直青樓一曲歌。
2.出自《殺狗勸夫》我指望行些孝順圖些賞,他刬的不見了東西倒要我陪。
3.出自《兒女英雄傳》無奈人家的詞嚴義正,自己膽怯心虛,只得陪著笑臉兒。
4.出自《萍蹤寄語》我的那個頭發盡白的“房東太太”,對著這朵紅花就不知道要陪了多少眼淚!
10.
引申為相重。參見“陪臣”。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欒盈過於周,周西鄙掠之。辭於行人曰:“天子陪臣盈,得罪於王之守臣,將逃罪。”
2.出自《禮記·曲禮下》列國之大夫,入天子之國曰“某士”,自稱曰“陪臣某”。
3.出自《史記·齊太公世家》周欲以上卿禮管仲,管仲頓首曰:“臣陪臣,安敢!”三讓,乃受下卿禮以見。
1.漢桓寬《鹽鐵論·相刺》"持規而非矩,執準而非繩,通一孔,曉一理,而不知權衡。"《禮記·中庸》"反古之道"漢鄭玄注"反古之道,謂曉一孔之人,不知今王之新政可從。"唐孔穎達疏"孔謂孔穴。孔穴所出,事有多涂。今惟曉知一孔之人,不知余孔通達,惟守此一處,故云曉一孔之人。"后因稱狹隘片面的見解為"一孔之見"。
1.一人。
2.一人之口。
3.出語一致,異口同聲。
4.猶一言。
5.指一口之量。 6.一孔。 7.表數量。猶言一具,一把。 8.表示說話不猶豫或不改口。 9.滿口。
1.古諺。猶言貪多嚼不爛。
1.謂長年吃素。
1.猶言不二價。
1.猶一口同音。
1.猶言眾口一詞。
1.堅持己見,硬不改口。
一種披在身上沒有袖子的外衣,因形狀像鐘(古代樂器),故稱不知從哪里拖到一件又破又舊的一口鐘,圍在身上,擁抱而臥。
1.方言。一起。
1.指親生獨子或遺孤。宋祥興二年,元兵攻陷厓山,陸秀夫背幼帝趙昺跳海死。帝母楊太后聞之,大慟,曰"我忍死艱關至此者,正為趙氏一塊肉爾,今無望矣!"遂投海死。見《宋史.瀛國公紀》。
2.指胎兒。
1.一塊土地;一塊泥土。
2.同一地方。
1.一件快事。
2.謂一舒郁結情懷。
1.春秋時管仲輔助齊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諸侯",建立霸業◇亦以"一匡九合"指立國大事。
1.使天下得到匡正。
1.《孟子·離婁下》"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歲。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意謂古代圣人舜和后代圣人文王的所作所為是完全相同的◇因以"一揆"謂同一道理;一個模樣。
1.夔相傳為堯(一說舜)時樂正,僅有一足。孔子答魯哀公問,則說"足"是足夠之意,指有夔一人,就足夠制樂了。以后多從此說。見《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呂氏春秋.察傳》◇因以"一夔"指能獨當一面的專門人才,或指一人雖多缺點,仍有專長。
1.夔契都是舜時賢臣,后因以"一夔一契"喻良輔。
1.《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夔一而足矣。"謂只要是真人才,一個就足夠。
1.一筐。簣,盛土竹器。
1.方言。一排;一行。
1.猶一冬。
2.宋代民間風俗,生子七日為一臘,有一臘﹑二臘﹑三臘﹑滿月等說法。
3.佛教沿用印度古代婆羅門雨期禁足的舊習,在戒律中規定比丘受戒后每年于夏季(雨期)三個月安居一處,修習教義,完畢后,稱為"一臘",受戒后一年亦稱"一臘"。
1.特別的技藝。
1.不同的學說或流派。
1.不同的見解。
2.猶奇觀。
3.指異端邪說。
1.不同的教化。
2.不是自己所信奉的宗教。
3.特指非正統的宗教。
4.非正統的思想學派。
1.奇妙的境界。
2.猶異域,他國。
1.不同居所。
2.分居。
1.謂詞句不同。
1.特別恩寵。
1.另一支軍隊。
2.比喻另外興起的力量或派別。
1.謂另組一支軍隊,自樹一幟。語出《史記.項羽本紀》"少年欲立嬰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
2.比喻另一種力量或派別卓然興起。
1.亦作"異軍突起"。
2.見"異軍特起"。
1.外賓;外客。
2.作客他鄉的人。
3.形狀古怪的客人。
1.亦作"異口"。同"異口同聲"。
2.不同的說法。
3.猶眾口。參見"異口同聲"。
1.同"異口同聲"。
1.同"異口同聲"。
1.亦作"異口同韻"。
1.亦作"異流"。
2.水分開流動。比喻不相來往。
3.分成不同流派。亦指不同流派。
4.異教流輩。指道人﹑方士等。
1.同"異涂同歸"。
1.不尋常的思慮。
2.猶三心二意。
1.亦作"異略"。
2.超常的謀略。
3.猶他圖。
1.指賢能出眾。
2.指賢能出眾的人。
3.不同類;不一樣。
1.不來歸順的百姓。
1.名稱不同。
2.別稱,別名。
3.指人的外號。
1.特別的計謀。
2.反叛的圖謀。
3.不同的謀求﹑打算。
1.指同父不同母。
2.亦作"異畝"。指植物的根株不同。母,本源。
1.見"異母"。
1.不同的樹木。
2.珍奇的樹木。
1.猶另眼。
2.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