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代一種殺傷力極強的弓,利用機械力量將箭射出。
1.
用機械發(fā)箭的弓。
1.出自《周禮·夏官·司弓矢》司弓矢掌六弓四弩八矢之法,辨其名物,而掌其守藏,與其出入。
2.出自《為袁紹檄豫州》幕府奉漢威靈,折沖宇宙,長戟百萬,胡騎千群。奮中黃、育、獲之士,騁良弓勁弩之勢。
3.出自《天工開物·弩》凡弩為守營兵器,不利行陣。
2.
指能射弩的弓箭手。
1.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于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fā)。”
2.出自《新唐書·逆臣傳下·黃巢》承范以強弩三千防關。
3.
用力。參見“弩力”。
1.出自《淮南子·泰族》夫矢之所以射遠貫牢者,弩力也。
2.出自《資治通鑒·漢光武帝建武五年》馬武為茂建所敗,奔過王霸營,大呼求救。霸曰:“賊兵盛,出必兩敗,弩力而已!”乃閉營堅壁。
3.出自《贈望之》詩去住各弩力,良覿會有因。
4.
翹起。常指噘嘴向人示意。
1.出自《金瓶梅詞話》西門慶弩了個嘴兒與他。
2.出自《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伯牙全無客禮,把嘴向樵夫一弩道:“你且坐了。”你我之稱,怠慢可知。
5.
凸出。
1.出自《柳屯的》眼睛向外弩著,故意的慢慢眨巴眼皮,恐怕碰了眼珠似的。
2.出自《林家鋪子》朱三阿太卻不哭,弩起了一對發(fā)紅的已經凹陷的眼睛。
6.
盛多。參見“弩郍”。
1.出自《敦煌變文集·王昭君變文》祁雍更能何處在,只應弩郍白云邊。
1.比喻硬裝清高。
沒有條理;雜亂這篇文章寫得太~,使人不得要領ㄧ我拉拉雜雜談了這些,請大家指教。
1.摧折。
1.閑聊。
同‘拉呱兒’。
1.崩裂之聲。
1.猶躐等。邋,通"躐"。
1.猶獵獵。旗幟飄動的聲音。邋,通"獵"。
1.南宋紹興年間四川刻七史《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周書》﹑《齊書》,至元代版子大部凝漫漶,著錄家稱以舊板印成之書為"邋遢本"。七史版式半頁九行,每行十八字,故又稱為"九行邋遢本"。
1.方言。同"旮旯"。角落。
1.石聲。
〈方〉山上聳立的大巖石,多用于地名,如白石砬子(在黑龍江)。
①管樂器,上細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張開,可以擴大聲音。②有擴音作用的、喇叭筒狀的東西汽車~ㄧ無線電~(揚聲器)。
膝以上部位較貼身,膝以下逐漸展開,至腳口寬大為喇叭式的西褲。顯示臀部合體,腳口處飄逸。適宜男女青少年穿用。
1.見"喇虎"。
1.方言。形容走起路來兩腿分開一歪一斜的樣子。
1.也作"蝲蝲蛄"。
2.即螻蛄。
喇嘛教的僧人,原為一種尊稱。[藏]
1.方言。怠慢。
1.即喇子§寶石。
1.謂流氓無賴及刁滑兇悍者。
2.寶石名。色紅﹑透明,俗稱紅寶石。
1.猶夸口,說大話。
1.亦作"藞苴"。
2.猶邋遢。不整潔;不利落;不端莊。
3.猶闌珊。
1.兩腿叉開成八字形。
1.犬曳足而行貌。又人兩足分張而行貌。亦泛指行走不正。
1.拔步。
1.見"剌答"。
1.亦作"剌搭"。
2.軟綿無力;下垂貌。
1.信口哼唱聲。
1.常與"歪"連用,如"歪剌骨"。古代罵婦女的話。
1.象聲詞。狀風聲。
2.象聲詞。狀拍擊﹑破裂聲。
3.猶辣辣。形容燥熱。
4.助詞。表示加重語氣。
〈書〉(性情、言語、行為)別扭,不合情理秉性~。
1.藏語的譯音。或譯為"剌馬"﹑"喇嘛"。我國藏族﹑蒙族對喇嘛教僧侶的尊稱,意為上人﹑師傅。
1.藏語的譯音。或譯為"剌麻"﹑"喇嘛"。我國藏族﹑蒙族對喇嘛教僧侶的尊稱,意為上人﹑師傅。
1.即蠟梅。多年生落葉灌木。葉橢圓形,對生。冬末至初春先葉開花,花芳香。花瓣黃似蠟,故稱。香氣甚濃者稱"檀香蠟梅"或"馨口蠟梅",花瓣完全呈淡黃色者稱"素心蠟梅",均為著名觀賞品種。花可提取芳香油,亦可入藥。
1.亦作"剌繆"。
2.違背;悖謬。
1.見"剌謬"。
1.謂拉屎撒尿。
2.地名。la'sa的音譯。在今阿拉伯半島南岸木卡拉(mukalla)附近。
1.爛醉,大醉。
1.猶邋遢。
1.猶邋遢。不整潔;不利落。
1.一種阻攔河水改流的堤堰。
1.紅色寶石。
2.方言。謂潑辣﹑利害的人。
1.佛家稱農歷十二月初八日舉行的誦經法會。相傳釋迦牟尼于此日降伏六師外道﹐為佛陀的得道日。
在臘八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棗、栗、蓮子等干果煮成的粥。起源于佛教,傳說釋迦牟尼在這一天成道,因此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間相沿成俗。
1.茶的一種。臘﹐取早春之義。以其汁泛乳色﹐與溶蠟相似﹐故也稱蠟茶。
1.漢制﹐臘日賜百官錢稱"臘賜"。
1.極毒。
1.指冬至到大寒時給小麥等越冬作物施的肥。
1.臘月的寒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