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高等動物主管全身運動和感覺的器官,是神經系統的主要部分。人腦還主管思維、記憶等活動。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侯夢與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腦。
2.出自《戰國策·燕策一》廚人進斟羹,因反斗而擊之,代王腦涂地。
3.出自《與長沙顧母書》痛心拔腦,有如孔懷。
4.出自《潮州刺史謝上表》圣恩弘大,天地莫量;破腦刳心,豈足為謝。
5.出自《紅樓夢》林姑娘是個有心計兒的;至于寶玉,呆頭呆腦不避嫌疑是有的。
6.出自《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在少年時代,腦的記憶和感知功能好。
2.
稱能模擬或代替人腦進行某種活動的事物。如:電腦。
3.
頭顱。
1.出自《上林賦》箭不茍害,解脰陷腦。
2.出自《酉陽雜俎·俠盜》韋知其盜也,乃彈之,正中其腦。
3.出自《鶴林玉露》諺有云: 日出早,雨淋腦。
4.出自《二刻拍案驚奇》他窺頭探腦去看那轎里抬的女眷,恰好轎簾隙處,認得是徐家的莫大姐。
5.出自《后刻詩序》板橋詩刻止於此矣。死后如有托名翻板,將平日無聊應酬之作,改竄爛入,吾必為厲鬼以擊其腦。
6.出自《夏夜夢》她背著燈光坐著,眼珠不轉地釘著史六爺的臉,他可只抹著那一腦新修過的頭發,一個字也不說。
4.
謂擊破頭顱,腦漿溢出。引申指打擊。
1.出自《長楊賦》腦沙幕,髓余吾。
2.出自《東京賦》斬蟡蛇,腦方良。
3.出自《宋書·禮志三》南腦勁越,西髓剛戎。
4.出自《白馬篇》西征馘小月,北去腦烏丸。
5.出自《書影》〔蠅虎〕大吞小,強腦弱,展轉畢命。
5.
物體的頂端、中心或邊緣部分。
1.出自《朱子語類》〔極星〕不是星全不動,是個傘腦上一位子,不離其所。
2.出自《表異錄·藝文》天氣晴明,即設幾案,側群書其上,以暴其腦。
3.出自《三里灣·站得高看得遍》看罷了也不用再到這邊來,從金生他們那窯腦上的一條路上就回村去了。
6.
指白色如腦狀或腦髓之物。
1.出自《本草綱目·木一·龍腦香》龍腦香,南番諸國皆有之。葉廷圭《香錄》云,乃深山窮谷中千年老杉樹,其枝干不曾損傷者,則有香。若損動,則氣泄無腦矣。土人解作板,板縫有腦出,乃劈取之。
2.出自又如: 石腦;樟腦;豆腐腦。
1.指襯在器物里邊的東西。
2.指未燒制加工的磚瓦﹑陶瓷器以及其他待加工的半成品。
3.猶材料。比喻能做某種事情的人。
4.猶身分。
1.猶推開。
1.婦女服飾名。始于唐。一說始于秦。
2.披紅。
1.披露。
1.翻閱簿籍。
1.撥開荒草。謂隱居者相互交往或對隱居者的訪問。
1.見"披猖"。
1.亦作"披昌"。猖獗,猖狂。
2.潰散;失意;狼狽。
3.飛揚。
1.顯示忠誠。
1.做道士。
1.見"披肝膽"。
1.開誠相見。
1.解凍。
1.閱讀。
1.披掛堆積。
1.開誠相對。指會晤。
1.謂離開俗世而隱居。
1.披頭散發,衣襟向左邊開。古指東方﹑北方少數民族的裝束,含有落后﹑不開化之意◇亦借指異族入主。語出《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被,通"披";衽,同"裧"。
1.即披屋。
1.散亂;分散。
清代婦女禮服的外套◇泛指斗篷式的外套。
1.開放。
①吹拂春風披拂。②飄動枝葉披拂。
1.披著衣服。
1.喻披露真誠。
1.表示以真誠相見。
1.比喻竭盡忠誠。
1.見"披露肝膽"。
1.猶陳述。
1.開誠相見。
1.使盲人復明。
1.身穿短褐。多指生活貧苦。
1.把紅綢披在人的身上。表示喜慶或光榮。
1.敞開胸懷。喻誠心相待。
2.暢懷。
1.敝開;開誠。
2.開朗;明亮。
3.啟發。
1.見"披枷帶鎖"。
1.掌嘴,打耳光。
1.穿上鎧甲。
2.借指從軍。
3.清代八旗兵的別稱。
1.穿著堅固的盔甲,拿著銳利的武器。
①披圍于肩部的裝飾織物。形狀有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等。邊緣有單穗、結穗、散穗等裝飾。其裝飾紋樣富有表現力,各具特色和風格。與服裝諧調搭配,能顯示服飾效果。②披于肩上長發披肩。
1.開啟信封。謂讀信。
1.辨析選擇。
1.翻閱查檢。
1.披閱考較。
1.比喻敞開胸懷,心地坦白。
荊,棘多刺的植物。比喻在創業過程中或前進道路上掃除障礙,克服重重困難披荊斬棘,勇往直前。
1.分析研究。
1.搜求挑取。
2.撥開挑剔。
3.出現;顯露。
1.敝開誠意。
2.謂推誠相與。
1.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