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書上說的一種猴子。
1.
亦作“夒”。
2.
獸名。猿類。身體便捷,善攀援。
1.出自《詩·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
2.出自《白馬篇》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3.出自《上朱笥河先生》詩假如公有煙霞思,此必弟子相追隨,前驅猿猱后麇麋。
3.
形容輕捷、輕快。
1.出自《霞外捃屑·掌故·陳侍御奏折》我只用萬人猱而進。
2.出自《印度情思》只要你????叫上幾聲,哎呀呀,四下尼母樹的葉子一陣亂響,更多的猴子會猱下來,都圍到你跟前。
4.
撓;搔。
1.出自《南曲·正宮過曲·小桃紅》愁云怨雨羞花貌,精神不似當初好,雁來鴻去無消耗,委實的教我心癢難猱。
2.出自《醒世姻緣傳》典史自推開門,一步跨進門去。只見珍哥猱著頭,上穿一件油綠綾機小夾襖,一件醬色潞?小綿坎肩。
5.
古琴彈奏的一種指法。猱法是在徽分的下方作較大距離的往復擺動。參見“吟猱”。
1.出自《聽孫煉師琴》詩從容整暇未肯忙,小俟吟猱觀抑按。
2.出自《琴言十則·指法譜》左,吟也,按指得聲,細動徽間……彳,猱也,按指乘聲,引出徽外。
3.出自《一瓢詩話》琴有正調、外調。調者,調也……今人但知于勾剔、抹挑、吟猱、綽注間求之,必無純調。
6.
元明戲曲中角色名。
1.出自《太和正音譜·詞林須知》雜劇院本,皆有正末、副末、狚、孤、靚、鴇、猱、捷譏、引戲九色之名……猱,妓女之總稱。
7.
通“揉”。參見“猱雜”。
1.出自《南唐書·舒雅傳》熙載性懶,不拘禮法,常與雅易服燕戲,猱雜侍婢,入末念酸,以為笑樂。
2.出自《春明退朝錄》﹝后唐莊宗﹞於優倡猱雜之中,復自矜寫春秋,不知當時刑政何如也。
3.出自《政聞社社員大會破壞狀》議員猥積,則亦猱雜喧囂甚矣!
1.帝王的詔書﹑制令。
1.圣明。借指皇帝。
1.圣旨;皇帝的委命。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謀劃。
1.皇帝的思慮。
1.指皇宮。
1.謂帝王的游賞。
2.帝王的賞識﹑贊賞。
1.皇帝的命令﹑旨意。
1.指帝位。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親筆題字。
1.謂帝王的聽聞。
1.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簾。
1.帝王的威嚴。
1.帝王的儀仗﹑侍衛。
1.帝王所作之詩文。
1.指紫微垣。
2.借喻君王。
1.帝王的心意。
1.帝王所居宮室。
1.帝王的威嚴。亦喻指君王。
1.帝王舉行的宴會。
1.喻指帝王的恩澤。
1.帝王內宮。
1.帝王的儀仗。
2.帝王的儀容。
1.借指帝廷﹑君位。扆,帝王座后的屏風。
1.皇帝的旨意或話語。
1.亦作"宸游"。
2.帝王之巡游。
1.帝王所乘車。借指皇帝。
1.屋檐。比喻庇蔭。
2.指帝居。
1.指帝京。清吳長元有《宸垣識略》一書,所記皆當時京師之事。
1.指帝王的詩文。
1.對皇帝的敬稱。
1.帝王的眷注﹑恩寵。瞔,同"眷"。
1.皇帝的賞賜。
1.帝王的手札。
1.皇帝所作的詩文。
1.帝后之正位。
1.帝王的旨意。
1.帝王的心意。
2.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導。
1.帝京,京城。
1.謂帝王的注視﹑觀賞。
1.帝王的關注。
1.即知母。根狀莖可入藥。
1.草名。即五味子。
1.早安。清晨的問候語。
1.清晨散步。
1.早晩參拜。
1.見"晨妝"。
1.指雞清晨啼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