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副詞
表示判斷,相當于“是、就是、實在是”。
2.
代詞
文言代詞,你,你的。
3.
副詞
文言副詞,才,就。
4.
副詞
卻;可;竟然。
5.
副詞
僅僅;只。
6.
名詞
(Nǎi)姓。
1.
亦作“廼”。
2.
代詞。其,他的。
1.出自《后漢書·宋漢傳》太中大夫宋漢清修雪白,正直無邪……予錄乃勛,引登九列。
2.出自《紅樓夢》令其讀書,較之乃兄,竟高十倍。
3.出自《鍛煉》便是深知乃兄為人的仲平也覺得這樣的“好整以暇”未免過了點分。
3.
代詞。如此;這樣。
1.出自《莊子·大宗師》孟孫氏特覺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
2.出自《世說新語·賞譽》謝車騎問謝公:“真長性至峭,何足乃重?”
4.
副詞。就是;原來是;才是。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無傷也,是乃仁術也。
2.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始以薛公為魁然也,今視之,乃眇小丈夫耳。
3.出自《〈中國女報〉發刊辭》危險而不知危險,是乃真危險。
5.
副詞。卻。
1.出自《書·康誥》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殺。
2.出自《詩·鄭風·山有扶蘇》不見子都,乃見狂且。
3.出自《師說》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4.出自《香祖筆記》吾鄉三十年前冬至節祀先賀歲,與除夕、元旦同,近乃不行,亦不知其所以然也。
5.出自《窮愁》后至者乃弗及遁。
6.
代詞。你;你的。
1.出自《書·舜典》帝曰:“格!汝舜。詢事考言,乃言厎可績,三載。”
2.出自《左傳·僖公十二年》往踐乃職,無逆朕命。
7.
副詞。竟然;居然。
1.出自《戰國策·齊策四》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
2.出自《桃花源記》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出自《驪仙記》安祿山夷狄賤物,受恩主上,蒙愛貴妃,乃敢悖慢如此!
4.出自《歸田瑣記·鼇拜》以勢燄熏灼之權奸,乃執於十數小兒之手。
8.
副詞。尚且。
1.出自《書·大誥》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
2.出自《新序·雜事五》夫政不平也,乃斬伐四國,而說二人乎?
9.
副詞。豈;難道。
1.出自《左傳·襄公三十年》或主彊直,難乃不生?
2.出自《公孫龍子·跡府》而王一以為臣,一不以為臣,則向之所謂士者,乃非士乎?
10.
副詞。僅僅;只。
1.出自《呂氏春秋·義賞》天下勝者眾矣!而霸者乃五。
2.出自《史記·項羽本紀》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11.
副詞。才。
1.出自《書·盤庚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
2.出自《戰國策·齊策四》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
3.出自《祭十二郎文》年月日,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乃能銜哀致誠,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靈。
4.出自《池北偶談·談異六·超然瑯邪二臺》又臺下入海十余里,復有一碑,每海潮退時,乃可見。
12.
副詞。始;剛剛。
1.出自《大戴禮記·保傅》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舉之禮,使士負之。
2.出自《禮記·月令》﹝仲春之月﹞是月也日夜分,雷乃發聲。
3.出自《新書·親疏危亂》陛下之臣,雖有悍如馮敬者,乃啟其口,匕首已陷於胷矣。
13.
連詞。表并列。而;又。
1.出自《莊子·養生主》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14.
連詞。表進層。而且。
1.出自《戰國策·韓策二》非獨政之能,乃其姊者,亦列女也。
2.出自《春秋繁露·玉杯》非直不予,乃少惡之。
15.
連詞。表選擇。還是。
1.出自《漢書·文帝紀》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過與?乃天道有不順,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廢不享與。
16.
連詞。表承接。于是。
1.出自《書·堯典》乃命羲和。
2.出自《史記·陳涉世家》守丞死,乃入據陳。
3.出自《柳南隨筆》未幾而廟門啟,乃燃香燭入拜。
17.
連詞。表轉折。然而,可是。
1.出自《三國演義》今已得益州,則荊州自應見還,乃皇叔但肯先割三郡。
2.出自《徐霞客游記·游黃山日記》時夫仆俱阻險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覺引余獨往。
3.出自《二十二史札記·史記漢書二》使在后世,豈不以妄誕得罪,乃帝反偉之。
18.
連詞。表假設。若;如果。
1.出自《書·盤庚中》汝萬民乃不生生,暨予一人猷同心。
2.出自《荀子·成相》思乃精,志之榮。
3.出自《潛夫論·明忠》乃張重利以誘民,操大威以驅之,則舉世之人,可令冒白刃而不恨,赴湯火而不難。
4.出自《明夷待訪錄·原法》乃必欲周旋於此膠彼膝之中以博憲章之余名,此俗儒之剿說也。
19.
助詞。無義。
1.出自《書·大禹謨》乃圣乃神,乃武乃文。
2.出自《禮記·雜記下》祝稱卜葬虞,子孫曰哀,夫曰乃。
3.出自《化城寺大鐘銘》遂與六曹豪吏,姑熟賢者,乃緇乃黃,鳧趨梵庭,請揚宰君之鴻美。
20.
通“仍”。
1.出自《國語·吳語》邊遽乃至。
2.出自《史記·匈奴列傳》漢復遣大將軍衛青將六將軍,兵十余萬騎,乃再出定襄數百里擊匈奴。
1.指寒浞﹑寒豷。浞,相傳為夏代后羿之相;豷,浞之子。
1.浸濕貌。
1.謂妄自尊大。
1.毀謗。
1.造謠誣陷。
1.斟酌情形辦理。
1.猶飲酒。
1.考慮裁決。
1.酌情處理。
1.見"酌斟"。
1.謂以酒祭奠。
1.斟酌情況而后決定。
1.酌量;度量。
1.斟酌決定。
1.酌酒。觥,酒器。
1.估計。
1.見"酌古斟今"。
1.謂斟酌古今沿革,以明源流。
1.謂擇古之善者以為治今的借鑒。
1.謂斟酌古今之事,互相參照。
1.見"酌古準今"。
1.以蠡酌海。喻見識短淺。
1.謂擇取其善,順而行之。
1.見"酌核"。
1.猶言酌盈劑虛。
1.喝酒的杯子是金的,盛菜肴的器皿是玉的。極言飲宴的奢侈豪華。
1.斟酌事理。
1.酌酒。
1.本指計量酒米,后泛指斟酌估量。
1.謂飲薄酒。
1.斟酌情形而擬訂。
1.斟酌情況。
1.挹取,舀取。
2.斟酌采取。
1.見"酌貪泉"。
1.鮮明突出貌。
1.斟酌商量。
1.古禮,指酌酒于樽中的規定數量。
1.用"酌貪泉"之典。謂磨礪節操。
2.《隋書.循吏傳.趙軌》"征軌入朝。父老相送者,各揮涕曰'別駕在官,水火不與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壺酒相送。公清若水,請酌一杯水奉餞。'軌受而飲之。"故《隋書.循吏傳論》曰"趙軌秩滿,酌水餞離,清矣!"后遂用"酌水"表示對居官清廉者的贊語。
1.飲水要明白它的來源。比喻不忘本。
1.酌酒。兕,兕觥,飲酒器。
1.酌情減損。《易.損》"已事遄往無咎,酌損之。"孔穎達疏"酌損之者,剛勝則柔危,以剛奉柔,初未見親也。故須酌而減損之,乃得合志,故曰酌損之。"后多用以表示自謙自貶,以防滿溢。
1.見"酌貪泉"。
1.《晉書.良吏傳.吳隱之》"朝廷欲革嶺南之弊,虜中,以隱之為竹驤將軍﹑廣州刺史﹑假節,領平越中朗將。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門,有水曰貪泉,飲者懷無厭之欲。隱之既至,語其親人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越嶺喪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飲之,因賦詩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厲,常食不過菜及干魚而已,帷帳器服皆付外庫,時人頗謂其矯,然亦終使不易。"后以"酌貪泉"謂磨礪節操。
1.猶言飲美酒。霞,流霞,喻美酒。
1.謂酌酒獻客。
2.謂設樂供神。
1.酌酒。言,助詞。
1.斟酌商議。
1.謂以有馀調劑不足。
1.見"酌盈劑虛"。
1.謂酌酒。羽,羽觴之省,代指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