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時稱編串好的許多竹簡,現在指裝訂好的紙本子。
2.
名詞
〈書〉冊封;封立。皇帝以冊文符命賜封爵位。
3.
量詞
量詞。用于計算書籍、畫冊的本數。
1.
亦作“冊”。
2.
古代帝王祭告天地神祇的文書。
1.出自《書·洛誥》蒸祭歲……王命作冊,逸祝冊,惟告周公其后。
2.出自《海南神廟碑》〔孔公〕至州之明年,將夏,祝冊自京師至……冊有皇帝名,乃上所自署,其文曰:“嗣天子某,謹遣官某敬祭。”
3.出自《宋史·禮志七》〔封禪〕按《開寶禮》,則燔燎畢封冊。
3.
古代帝王用于冊立、封贈的詔書。
1.出自《晉書·后妃傳下·明穆庾皇后》明帝即位,立為皇后。冊曰:“……是以追述先志,不替舊命,使使持節兼太尉授皇后璽綬。”
2.出自《新唐書·百官志二》臨軒冊命,則讀冊。
3.出自《清史稿·禮志七》順治八年,上孝莊皇后尊號……奏“進冊”,大學士右旁跪進,興,退,帝受冊,恭獻,大學士左旁跪接,興,陳中案。
4.
冊立;冊封。
1.出自《漢書·佞幸傳·董賢》賢不知所為,詣闕免冠徒跣謝。莽使謁者以太后詔即闕下冊賢。
2.出自《周書·皇后傳·宣帝元皇后》后與陳后同時被選入宮,俱拜為妃,及升后位,又同日受冊。
3.出自《新唐書·百官志二》冊太子,則授璽綬。
4.出自《明史·禮志八》成化末,封興、岐、益、衡、雍五王,帝親告奉先殿,遣使就各王府冊之,罷臨軒禮。
5.
舊時謂正式確立名分。
1.出自《摭青雜說》呂監之女為希周得……遂卜日合族告祖備禮,冊為正室。
2.出自《醒世姻緣傳》〔晁大舍〕要娶珍哥為妾,許說計氏已有五六分的疾病,不久死了,即冊珍哥為正。
6.
量詞。用于書籍、簿子等。
1.出自《水滸傳》小道家間祖上留下一冊文書,專能辨驗天書,那上面自古都是蝌蚪文字。
7.
通“策”。計謀,計策。
1.出自《漢書·諸侯王表序》武帝施主父之冊,下推恩之令。
2.出自《漢書·趙充國傳》此全師保勝安邊之冊。
3.出自《論衡·骨相》大梁人尉繚,說秦始皇以并天下之計,始皇從其冊。
8.
指簿冊。
1.出自《清會典·宗人府·宗令宗正宗人職掌》生子,則以告而書于冊。
9.
通“策”。策問。
1.出自《漢書·董仲舒傳》及仲舒對冊,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10.
通“策”。扶,扶持。
1.出自《敦煌變文集·韓擒虎話本》冊起使君,便賜上殿。
11.
古代文字書于簡,編連諸簡謂之“冊”。常以稱文獻、典籍。
1.出自《運命論》善惡書于史冊,毀譽流于千載。
2.出自《書·多士》惟殷先人,有冊有典。
3.出自《送浮屠文暢師序》是故道莫大乎仁義,教莫正乎禮樂刑政……文武以是傳之周公孔子,書之于冊,中國之人世守之。
副詞,表示自己直接行動他沒等會議結束就~離去。
1.謂謄寫清楚的定本。
1.明凈青碧。
1.古代帝王的一種儀仗,帝王駕臨時,鳴之令人肅靜。又稱靜鞭。用黃絲做成,鞭梢涂蠟,打在地上發出響聲。
1.恬靜淡泊。
1.明凈清澈。
1.亦作"凈淡"。
2.淡淡。
1.凈土。
1.掏耳朵以清除耳垢。
1.指佛門清凈之福。
1.指寺院。
1.亦作"凈光"。
2.一點不剩。
1.亦作"凈化"。
2.清除雜質使物體純凈。亦用作比喻。
1.佛教。
1.瓠子的俗稱。
1.佛門清凈的戒律。
1.佛教指清凈無垢的境界。多指寺院。
1.白色巾。比喻飛瀑﹑懸泉。
1.亦作"凈凈"。
2.潔凈,干凈。
1.凈土。亦指寺廟。
1.寺廟。
2.指清凈地居住。
3.寺名。在河南省光山縣西南凈居山上。佛教天臺宗鼻祖慧思和智顗曾結庵于此。唐神龍年間,道岸禪師始建此寺。北宋干興年間改名梵天寺。參閱宋蘇軾《游凈居寺》詩序。
1.隱指掃帚。
1.佛教的教義。
1.純利。
1.清靜。
1.僧侶。
1.佛門清凈的戒律。
1.亦作"凈面"。
2.洗臉。
1.毘摩羅詰(vimalakīrti)佛的別稱。亦指毗摩羅詰佛像。
2.佛經名。《維摩詰經》的異稱。
1.亦作"浄缾"。即浄水瓶。
2.指花瓶。
1.見"浄瓶"。
1.干凈的容器。
2.供佛的法器。
1.指在寺院擔負勤雜勞務的非出家人員。
1.指明凈的月色。
2.傳統戲劇腳色名稱,俗稱花臉。一般扮演性格剛烈或粗魯﹑奸險的人物。包括正凈﹑副凈﹑貼凈﹑外凈等類。
1.凈土。
1.指男子被閹割。
1.靜神,使心神安靜。
1.亦作"凈室"。
2.清靜干凈的房間。多指寺廟中供歇息的房間。
1.洗手。
2.大小便的委婉說法。
1.道教和佛教貯清水洗手或作法用的瓶。
1.佛教經典中稱能使濁水澄清的寶珠。也稱"浄摩尼珠"。經中常用以比喻慈心和信心。
1.潔白。
1.佛教語。佛所居住的無塵世污染的清凈世界。一名佛土。多指西方阿彌陀佛凈土。
1.見"凈襪"。
1.凈室。
1.洗凈。
1.佛教語。謂清凈無垢之心。
1.佛教信徒。
1.佛教語。謂修行。亦指清凈的戒行。
1.素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