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失去,遺落。
2.
動詞
扔;拋棄。
3.
動詞
擱置;放。
1.
亦作“丟”。
2.
擱置;放下。
1.出自《兒女英雄傳》褚一官便丟下這里的事,忙著衣服,戴帽子。
2.出自《翻古》那還要說?端人家碗,服人家管。一年到頭,一早到黑,我手腳不停,總是丟了屋里的,就是田里的,丟了鋤頭,就是耙頭。
3.
遺留。
1.出自《儒林外史》我一生是個無用的人,一塊土也不曾丟給你們,兩間房子都沒有了。
4.
丟失;遺失。
1.出自《紅樓夢》你叔叔丟了,還禁得再丟了你么?
2.出自《一封拾到的信》要是不看看,怎么知道是誰丟的?怎么還給人家?
5.
施展,使出。
1.出自《西游記》有戟有七千二百斤重。悟空見了,跑近前接在手中,丟幾個架子,撒兩個解數。
2.出自《兒女英雄傳》那女子見他一拱手,也丟個門戶,一個進步便到了那和尚跟前。
6.
敲,打。
1.出自《朱砂擔》丟天靈,剪手腕,著凌遲,受磨難。那怕他潑頑皮綽號做鐵旛竿。
2.出自《黃花峪》我著這莽拳頭,向這廝嘴縫上丟。
7.
量詞。猶支。
1.出自《圯橋進履》兀那塵土起處,一丟人馬,不知是那里來的也。
2.出自《智勇定齊》徐弘吉,徐弘義,俺統領一丟人馬,收拾行裝等物,跟公子打圍去。
8.
量詞。猶串。用于成串之物。
1.出自《還魂記·尋夢》一絲絲垂楊線,一丟丟榆莢錢。
9.
量詞。猶樁,件。
1.出自《錦箋記·進香》俏麗娘娘入寺門,道人和尚盡來跟,這丟若肯輕輕舍,何必齋僧與誦經。
10.
方言。羞,丟人。
1.出自《創業史》“丟!丟!”有萬也參加了爭執,用指頭劃著紅臉蛋,羞王三。
11.
方言。詈詞。
1.出自《苦斗》衛兵惱了,舉起拳頭威脅區卓道:“我丟你祖宗!老子愛打日本,就打日本!老子愛檢查,就檢查!老子愛揍你,就揍你!”
12.
拋棄;扔。
1.出自《李逵負荊》把煩惱都也波丟,都丟在腦背后。
2.出自《水滸傳》被與葫蘆都丟了不要,提了槍,便出廟門投東去。
3.出自《雷雨》你既然知道這家庭可以悶死人,你怎么肯一個人走,把我丟在這里?
4.出自《春天里的秋天》電報紙被她丟在地上。
1.帝王的詔書﹑制令。
1.圣明。借指皇帝。
1.圣旨;皇帝的委命。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謀劃。
1.皇帝的思慮。
1.指皇宮。
1.謂帝王的游賞。
2.帝王的賞識﹑贊賞。
1.皇帝的命令﹑旨意。
1.指帝位。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親筆題字。
1.謂帝王的聽聞。
1.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簾。
1.帝王的威嚴。
1.帝王的儀仗﹑侍衛。
1.帝王所作之詩文。
1.指紫微垣。
2.借喻君王。
1.帝王的心意。
1.帝王所居宮室。
1.帝王的威嚴。亦喻指君王。
1.帝王舉行的宴會。
1.喻指帝王的恩澤。
1.帝王內宮。
1.帝王的儀仗。
2.帝王的儀容。
1.借指帝廷﹑君位。扆,帝王座后的屏風。
1.皇帝的旨意或話語。
1.亦作"宸游"。
2.帝王之巡游。
1.帝王所乘車。借指皇帝。
1.屋檐。比喻庇蔭。
2.指帝居。
1.指帝京。清吳長元有《宸垣識略》一書,所記皆當時京師之事。
1.指帝王的詩文。
1.對皇帝的敬稱。
1.帝王的眷注﹑恩寵。瞔,同"眷"。
1.皇帝的賞賜。
1.帝王的手札。
1.皇帝所作的詩文。
1.帝后之正位。
1.帝王的旨意。
1.帝王的心意。
2.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導。
1.帝京,京城。
1.謂帝王的注視﹑觀賞。
1.帝王的關注。
1.即知母。根狀莖可入藥。
1.草名。即五味子。
1.早安。清晨的問候語。
1.清晨散步。
1.早晩參拜。
1.見"晨妝"。
1.指雞清晨啼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