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萴子。參見“前子”。
1.出自《鹽鐵論·誅秦》雖以進壤廣地,如食荝之充腸也,欲其安存,何可得也?
2.
米一握。
1.出自《中國歌謠資料·廣西博白民歌〈洗碗沒完肚又饑〉》荝米落鐣桶半水,洗碗沒完肚又饑。
1.蛇與蝎子。比喻可怖的事物或狠毒的人。
1.蛇蝎心﹐菩薩嘴。形容內心惡毒﹐口頭仁慈﹐心口不一。
1.亦作"蚮行"。
2.像蛇一樣伏地爬行。
3.像蛇一樣蜿蜒曲折地前進。
1.比喻行動極為謹慎隱蔽。
1.形容膽小謹慎。
1.亦作"蚮形"。
2.如蛇曲折延長的形狀。
1.禮花的一種。
1.泛指蛇類。
1.蛇為妖孽。
1.治蛇咬傷的藥。
1.亦作"蛇醫"。
2.蠑螈的別名。
3.指專治蛇咬傷的醫生。
1.即蛇舅母。
1.蛇與蜥蜴。泛指毒蟲。
1.蛇與蚯蚓。
2.比喻書寫的文字。
1.蛇頸之紋。
1.比喻蜿蜒的字跡。
1.見"蛇影杯弓"。
1.把酒杯中的弓影當成了蛇『應劭《風俗通.怪神》記杜宣飲酒,見杯中似有蛇,酒后胸腹作痛,多方醫治不愈;后知為壁上所懸赤弩照于杯,形如蛇,病即愈。《晉書.樂廣傳》也有類似的記述◇用"蛇影杯弓"形容因疑慮而引起恐懼。
1.鰻鱺魚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四.鰻鱺魚》。
1.蛇與蜮。比喻禍人者。
1.春秋魯囿名。在今山東省肥城縣南。
1.蛇和黃鱔。
1.古代的有蛇紋的軍旗。
1.手杖;拐杖。
1.即瘭瘡。
1.本指古代一種陣法。又稱一字長蛇陣。比喻長的隊伍。
1.亦作"蚮脂"。
2.蛇的脂肪。比喻人的心力。
1.亦作"蚮蛭"。
2.蝮蛇類毒蛇。
1.亦作"蚮珠"。
2.珍珠。比喻卓越的才華。語出三國魏曹植《與楊德祖書》"當此之時﹐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
3.蛇吐之珠。謂賤物。
1.同"蛇雀之報"。
1.比喻盤曲似小蛇的松枝。
1.亦作"蚮足"。
2.據《戰國策.齊策二》載﹐數人相約﹐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因添畫足而失其酒◇因以"蛇足"比喻多余無用的事物。
1.亦作"蚮祖"。
2.竹的別名。
1.見"蛇鉆窟洞蛇知道"。
1.比喻自己做的事情自己明白。
1.膽道蛔蟲病的俗稱。
1.即蛇矛。
1.指長壽的動物。
1.蟬的一種。體小﹐色青。
1.發箭。
1.放棄根本,追求末節。
放棄根本的、主要的,而追求次要的、枝節的。形容本末顛倒、輕重顛倒對學生只求死背,不教思維,是舍本求末的教學方法。
1.舍棄本業,追求末業。古以農業為本,視工商為末。語本《呂氏春秋.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
1.見"舍"。
1.很愛惜,不忍放棄﹑離開﹑或不愿意使用﹑處置。
1.即釋菜。亦作"舍菜"。古代學子入學以蘋蘩之屬祭祀先圣先師叫舍采。舍﹐通"釋"。
1.見"舍采"。
1.放下手中書本去尋找丟失的羊。比喻發生錯誤以后,設法補救。語本《莊子.駢拇》"臧與榖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榖奚事?則博塞以游。"陸德明釋文"筴﹐字又作策﹐初革反。李云竹簡也。古以寫書﹐長二尺四寸。"
1.守護客館的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