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發(fā)(誓)。
2.
動詞
結拜的(弟兄)。
3.
動詞
舊時指宣誓締約,現(xiàn)在指團體和團體、階級和階級或國和國的聯(lián)合。
4.
名詞
中國內蒙古自治區(qū)或某些省區(qū)的蒙古族聚居地區(qū)所建立的相當于自治州一級的行政區(qū)域單位,含若干旗、縣、市。
5.
名詞
(Méng)姓。
6.
名詞
依據(jù)一定的盟約結成的聯(lián)合體。
1.
古代諸侯為釋疑取信而對神立誓締約的一種儀禮。多殺牲歃血。
1.出自《詩·小雅·巧言》君子屢盟,亂是用長。
2.出自《春秋·隱公元年》三月,公及邾儀父盟于蔑。
3.出自《呂氏春秋·誠廉》王使叔旦就膠鬲於次四內而與之盟,曰:“加富三等,就官一列。”
2.
泛指發(fā)誓、起誓。
1.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起〕與其母訣,嚙臂而盟曰:“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wèi)。”
2.出自《舊唐書·宦官傳·楊復光》〔周岌〕曰:“吾不能獨力拒賊,貌奉而心圖之,故召公。”瀝酒為盟。
3.出自《〈黃庭內景經〉序》結盟立誓,期以勿泄。古者盟用玄云之錦九十尺,金簡鳳文之羅四十尺,金鈕九雙,以代割發(fā)歃血勿泄之約。
4.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從天津進京,他兩個一路上怎生的盟天誓地,這是我們旁人不得而知的。
3.
古代文體之一,即結盟時所立的文書。亦泛指成約。參見“盟文”、“盟書”。
1.出自《文心雕龍·祝盟》夫盟之大體,必序危機,獎忠孝,共存亡,戮心力,祈幽靈以取鑒,指九天以為正,感激以立誠,切至以敷辭,此其所同也。
2.出自《春情寄子安》詩如松匪石盟長在,比翼連襟會肯遲。
3.出自《明月皎夜光》詩慰借繒縞輕,金蘭舊盟改。
4.出自《投梭記·大會》感一言結就鸞盟,歷九死終歸鴛枕。
5.出自《清律例·戶律·婚姻》凡女家悔盟另許,男家不告官司強搶者,照強娶律減二等。
4.
依一定信約結成的密切聯(lián)合或組織。
1.出自《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七》彼既曾馳書幣,此亦復展謝儀。后又特發(fā)使人,專持聘禮,彼則更不回一介之使,答咫尺之書,星歲俄侈,歡盟頓阻。
2.出自《西林寺》詩殘僧逃似鼠,難結社中盟。
3.出自《高記室為予題菁山隱居次韻寄謝》僧探住近邀禪坐,友慮盟疏折簡行。
4.出自《分甘馀話》順治末,社事甚盛。京師衣冠人士輻輳之地,往來投刺無不稱社盟者。
5.出自《衡老以追憶詩見示步韻奉酬》詩盟南社珠盤在,瀾挽橫流砥柱看。
5.
我國北方蒙古等少數(shù)民族集數(shù)部落為一盟,今為地區(qū)一級行政區(qū)域的單位名稱。
1.用手指測量河水的深淺。比喻達不到目的。
1.用手指去攪滾燙的水。比喻自不量力,必然失敗。
連詞。①表示時間、數(shù)量、程度、范圍等的延伸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藝雜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館。②用于下半句開頭,表示上述情況所達到的深度或結果埋頭思索,以至忘記了下班。
1.見"以至"。
連詞。用在下半句的開頭,表示下文是上述情況造成的結果,多指不好的事先沒有充分研究,以致作出了錯誤決定|乃陷大澤中,以致漢追及之。
1.以人多勢眾的一幫去欺凌﹑迫害人少勢弱的一方。
1.用珍珠彈麻雀。比喻做事不能權衡輕重,得不償失。
1.用銖同鎰相比,表示力量極不相稱,處于絕對劣勢。
1.用銖同鎰作比較,表示很不相稱。
1.用錐子到壺里取東西吃。比喻達不到目的。
1.用錐子刺地來測量地的深淺。比喻見識淺陋,所知甚少。語本《莊子.秋水》"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成玄英疏"用錐指地,寧測地之淺深?"
1.《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榡(通"盾")與矛者,譽之曰'吾榡之堅,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榡,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后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用對方的言論﹑方法或缺點來反駁或攻擊對方。
1.《論語.陽貨》"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朱,正色,紫,間色之好者。惡其邪好而奪正色。"后以"以紫亂朱"比喻將奸邪小人當作廉潔公正的賢者。
1.見"以紫亂朱"。
1.停滯不前。
2.閑緩貌。
3.猶豫不果決。
1.謂致使雙足痿痹。《文選.枚乘》"出輿入輦,命曰躡痿之機"唐李善注"《呂氏春秋》'出則以車,入則以輦,務以自佚,命曰佁躡之機。'高誘注'佁,至也。'"今本《呂氏春秋.本生》作"命之曰招躡之機。"高誘注"招,至也。"北齊劉晝《新論.防欲篇》"身安辺駟,命曰召躡之機。"案,"佁躡"﹑"招躡"﹑"召躡"義同。清畢沅《呂氏春秋校正》"躡者,痿躡,過佚則血脈不周通,骨干不堅利,故為致躡之機括。"一說謂雙足痿痹不能行。清王念孫《呂氏春秋校本》據(jù)《文選》李注改"招"為"佁",謂"佁之言待也﹑止也,故不前謂之佁。佁躡謂痿躡不能行之病。"
1.靜止貌。
1.即苡仁。詳"苡仁"。
1.薏苡之仁。薏苡,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葉狹長,實橢圓,仁白色,可作粥飯,或磨粉﹑釀酒,又可入藥,能理濕下氣。
1.即甘蔗。
1.劃船靠岸。
1.比喻微細。
1.我國戰(zhàn)國楚銅幣名。最常見的一種似為古文"貝"字﹐也有人認為是古文"晉"字﹐像人面﹐俗稱"鬼臉錢"。另一種的文字普通釋作"各六朱"或"各一朱"﹐三字連寫﹐筆畫像一只螞蟻。又因兩"口"像鼻孔﹐故通稱為"蟻鼻錢"。其形亦有上狹下廣者。
1.比喻穩(wěn)步前行。
1.剛孵化的蠶。色黑褐﹐乍看似螞蟻﹐故名。又名蠶蟻。參閱明黃省曾《蠶經.育飼》﹑清沈公練《廣蠶桑說輯補》卷下。
1.螞蟻窠。
1.謙詞。猶言微末的真誠。
1.猶蟻忱。
1.即蟻巢。
1.螞蟻。亦喻眾多的人。
1.亦作"蟻出蚋飛"。
2.螞蟻出穴﹐蚊蚋飛舞。天將下雨的征兆。
1.相傳古代有得九曲寶珠的人﹐穿之不得﹐孔子教以涂脂于線﹐使蟻通之◇因以"蟻穿九曲珠"或"蟻串九曲珠"比喻運用智巧做好艱難的工作。唐楊濤有《蟻穿九曲珠賦》。
1.見"蟻穿九曲珠"。
1.像螞蟻﹑螽斯一般集聚。比喻集結者之眾多。
1.如蟻之累疊。比喻人多。
1.亦作"蟻垤"。
2.蟻穴外隆起的小土堆。
1.亦作"蟻動"。
2.像螞蟻般騷動。比喻紛擾。
3.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紕漏》"殷仲堪父病虛悸﹐聞床下蟻動﹐謂是牛斗。"后以為體弱的典故。
1.亦作"蟻斗"。
2.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紕漏》"殷仲堪父病虛悸﹐聞床下蟻動﹐謂是牛斗。"后以"蟻斗"形容體虛心悸。
3.比喻微末的爭斗。
1.比喻微末的爭斗。
1.蟻穴外隆起的小土堆。
1.比喻眾多。
1.亦作"蟻封"。
2.即蟻垤。
3.猶言蟻穴自封。
1.螞蟻與蜂。猶言烏合之眾。
1.比喻降服者之多。
1.亦作"蟻傅"。亦作"蟻傅"。
2.像螞蟻一樣趨集緣附。
3.形容歸附或趨附之人多。
1.同"蟻萃螽集"。
1.形容趨附者之多。
1.亦作"蟻傅"。
2.見"蟻附"。
1.比喻輕視。
1.亦作"蟻光"。
2.指杯中酒面浮沫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