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書上指黑鬃的白馬。
2.
名詞
(Luò)姓。
3.
見“駱駝”。哺乳動物,反芻類,身體高大,背上有肉峰。能耐饑渴,適于負重物在沙漠中遠行。
1.
駱馬。
1.出自《詩·魯頌·??》有驒有駱,有騮有雒。
2.出自《淮南子·時則訓》天子衣白衣,乘白駱。
3.出自《不能忘情吟》駱力猶壯,又無虺??。
4.出自《題郭元德所藏龔圣予瘦馬圖》詩思昔先朝十二閑,??骃騏駱充其間。
2.
見“駱駝”。哺乳動物。軀體高大,背有駝峰,或單或雙。蹄扁平,蹄底有肉質的墊。性溫順,能反芻,耐饑渴,可負重致遠,是沙漠地區的重要力畜。
1.出自《新語·道基》夫驢、騾、駱駝、犀、象、玳瑁、琥珀、珊瑚、翠羽、珠玉,山生水藏,擇地而居。
2.出自《后漢書·梁慬傳》慬等出戰……乘勝追擊,凡斬首萬余級,獲生口數千人,駱駝畜產數萬頭。
3.出自《石鼓歌》氈苞席裹可立致,十鼓祗載數駱駝。
4.出自《珍珠船》趙崇是輕薄圓頭,於鄂州坐上佯不識駱駝,呼為山驢。
5.出自《到青龍橋去》除了淺黃色一串的駱駝,從深黃色的山腳下,徐徐走過之外,一切都是單調的。
3.
見“駱駝”。蟲名。即灶馬。
1.出自《清稗類鈔·動物·灶馬》﹝灶馬﹞以其脊高腳長,故又有駱駝之稱。
4.
見“駱驛”。連續不斷。
1.出自《漢書·王莽傳下》莽乃博征天下工匠諸圖畫,以望法度算,及吏民以義入錢谷助作者,駱驛道路。
2.出自《魏書·賀拔岳傳》岳密於渭南傍水分置精騎,四十、五十為一所,隨地形便,駱驛置之。
3.出自《疇昔篇》潘陸辭鋒駱驛飛,張曹翰苑縱橫起。
4.出自《清史稿·禮志九》十月,抵白塔,駐南關,蒙古王以下貢獻駱驛。
5.
古種族名。即駱越。
1.出自《史記·南越列傳》陀因此以兵威邊,財物賂遺閩越、西甌、駱,役屬焉。
6.
古縣名。漢置,治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境內。參閱《漢書·地理志下》。
1.出自《正字通?馬部》駱,縣名。
2.出自《漢書?地理志下》定襄郡,縣一十二……駱,莽曰遮要。
7.
姓。三國吳有駱統。見晉陸機《辨亡論》。
1.出自《通志?氏族略四》駱氏,姜姓。齊太公之后有公子駱,子孫以名為氏。吳有駱統,東陽人,后居會稽,曾孫勍。又地駱拔氏改為駱氏。望出河南、會稽。
1.謂評議其輔成王業的功勛。
1.論議建言。
1.議官的席位。
1.謂議罪量刑。
2.指判案文書。
1.商議的意見。
1.猶議婚。
1.談論。
1.猶斷獄﹐審議獄案。
1.在議會中有正式代表資格﹑享有表決權的成員。
1.議會。
1.協議締結條約。
1.議事規則。
1.指原情議罪的法規。
2.評議詞章。
1.擬議決定。
1.議論政事。
1.謂衡量事之輕重而據以斷罪。語本《左傳.昭公六年》﹕"昔先王議事以制。"
2.禮儀制度。議﹐通"儀"。
3.討論制憲。
1.立說倡議的人。
1.論罪定刑的文書。
2.向上呈送的發表己見的文書。
1.審議核準。
1.謂討論后將處理意見向皇帝奏聞。
1.論議定罪。
1.突厥語音譯。我國古代高昌回鶻等突厥語諸部首領的稱號,意為"幸福之主"或"神圣陛下"。一說,借用漢語官名"都護"加詞首元音"亦"而成。
1.干脆。
1.也。表示同樣。
2.又。
1.何其;多么。
1.以前。
1.又,而且。
1.見"亦步亦趨"。
1.也是這樣。
1.指漢字中合體字的意符兼有聲符的作用。如《說文.土部》"坪,地平也。從土從平,平亦聲。"平既是"坪"的意符,又是"坪"的聲符。
1.奕世,累世。
1.也許。
1.形容扭作一團。
1.象聲詞。馬蹄著地聲。
1.峻峭聳立貌。
1.崎嶇不平。
1.象聲詞。
1.高聳挺立。
1.畏懼不安貌。
1.高聳貌。
2.穩固挺立貌。
1.見"屹屼"。
1.亦作"屹兀"。
2.峭拔;險峻。
1.挺拔雄勁貌。
1.高大挺立貌。
2.形容性氣豪放。
3.猶砽砽。勤奮不懈貌。
1.聳立。
1.亦作"屹崪"。
2.高峻貌。
3.形容詩文風格雄健。
1.見"屹崒"。
1.山斷絕貌。
2.指陡立的山崖。
1.亦作"異邦"。
2.外國。
1.措施或防備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