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車馬等,使車馬等)跑得很快。
2.
動詞
傳播。
3.
動詞
〈書〉向往。
1.
亦作“駝”。亦作“駞”。
2.
急速運行;迅速流逝。
1.出自《莊子·外物》覆墜而不反,火馳而不顧。
2.出自《戒子》年與時馳,意與歲去。
3.出自《嗟哉董生行》淮水出桐柏山,東馳遙遙千里不能休。
4.出自《古琴嘆》大弦廣博云景輝,小弦迸急風雨馳。
5.出自《火災·被忘卻的》灰一樣的云飄浮而過,向西南方馳去。
3.
追逐。
1.出自《左傳·莊公十年》齊師敗績,公將馳之。
2.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廣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
3.出自《新唐書·來濟傳》遂不介胄而馳賊,沒焉。
4.出自《代人祭李白文》亦或狡巧,爭馳勢利。
4.
躁動。
1.出自《淮南子·主術訓》昔者神農之治天下也,神不馳於胸中。
5.
傳揚;傳播。
1.出自《韓詩外傳》然其名聲馳於后世,豈非學問之所致乎?
2.出自《惟漢行》濟濟在公朝,萬載馳其名。
3.出自《北齊書·祖珽傳》珽神情機警,詞藻遒逸,少馳令譽,為世所推。
4.出自《聞洮西捷報》詩露布朝馳玉關塞,捷書夜到甘泉宮。
6.
向往。
1.出自《楚辭·離騷》抑志而弭節兮,神高馳之邈邈。
2.出自《隋書·史祥傳》身在邊隅,情馳魏闕。
3.出自《與鍋島直能書》千里神馳,憑緘瞻望,不盡愿言,統惟崇照。
7.
施;展現。
1.出自《文選·宋玉〈神女賦〉》五色并馳,不可殫形。
2.出自《后漢書·文苑傳下·邊讓》馳淳化于黎元,永歷世而太平。
8.
通“移”。交換。
1.出自《戰國策·韓策一》秦攻陘,韓使人馳南陽之地。秦已馳,又攻陘,韓因割南陽之地。
9.
車馬疾行。泛指疾走;奔馳。
1.出自《左傳·昭公十七年》嗇夫馳,庶人走。
2.出自《九嘆·逢紛》馳余車兮玄石,步余馬兮洞庭。
3.出自《晉書·文帝紀》羌戎來馳,回首內向。
4.出自《潮州刺史謝上表》臣以正月十四日,蒙恩除潮州刺史,即日奔馳上道。
5.出自《蔡文姬》文姬挽著侍琴急忙動身,竟無暇著履,跣足而馳。
1.車轅上用五束皮革扎成的裝飾。
指五臟五內俱傷。
1.《詩.召南.何彼襛矣序》孔穎達疏引晉皇甫謐云"武王五男二女。"謂有子五人,有女二人◇用以表示子孫繁衍,有福氣。宋時常繪印五男二女圖于紙箋或禮品上以示祝福。
1.謂有礙養生之道的五種情欲。
1.佛教謂五種將招致墮無間地獄報應的惡業大罪。
2.泛指各種逆倫之罪。
1.紫參的別名。今名紅骨參﹑毛丹參。
1.皇帝乘輿的代稱。
1.即五牛旗輿。晉代所造的一種皇帝乘輿。車設五牛,豎旗于牛背。隋唐因之。
1.猶言膿包。比喻無用的人。
1.見"五曲"。
1.唐蘇五奴妻張少娘,善歌舞,有邀迎者,五奴輒隨之前,人欲得其速醉,多勸以酒。五奴曰"但多與我錢,雖吃?子亦醉,不煩酒也。"后因稱鬻妻者為"五奴"。見唐崔令欽《教坊記》。宋元時又用以稱龜奴。五,為烏龜之"烏"的借音。
1.見"五言排律"。
1.白色粉狀的中等土壤。
1.五常。指舊時的五種倫常道德。
2.五常。指仁﹑義﹑禮﹑智﹑信。
3.五等。古代功勛的五種名目。
4.五等。古代貝幣的五個等級。
5.九品官階的第五級。
1.亦作"五s"。亦作"五齏"。
2.亦作"五s"。古代按酒的清濁,分為五等,合稱"五齊"◇亦泛指酒。
1.古代帝王及其嫡長子養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以便向他們求教,叫乞言。
2.泛指請求教言。
1.請求供養。
2.收養;過繼。
3.請求辭職回家奉養父母。
1.贈送。
1.鮮卑語稱馬。
1.請求寬恕。
1.給與。
1.復姓。北魏有乞袁氏。見《魏書》。
1.請求援助。
1.見"乞藏"。
1.求子嗣。
2.求乞的人。
3.詈詞。
1.謂急切等待。
1.仰慕崇敬。
1.迫切期待。
1.猶企及,趕上。
1.形容盼望之切。
1.因景仰前人而附會其事。
1.探頭出門。
1.猶計劃。
1.盼望懷念。
1.企望。
1.翹起腳。
1.謂肅然起敬。
1.謂行步合矩。比喻行事符合法度。
1.站立。
1.謂企望與之相比。
1.盼望。
1.猶敬佩。
1.舉踵而立,形容看得出神。
①想法;打算不良企圖|謀朝篡位的企圖。②想做某種事未作充分準備,卻企圖一舉成功|企圖以少量的投資獲得可觀的利潤。
1.盼望。
1.仰慕。
1.猶想望。
1.仰慕向往。
1.仰慕仿效。
1.踮起腳來仰望。引申指景仰,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