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高貌。參見“峍若”。
1.出自《送徐鐵孫序》《易》、《書》、《詩》、《春秋》之肅若泬若,周秦間數子之縝若嵂若。
2.
見“峍屼”。高聳。
1.出自《梁書·沈約傳》岑崟嵂屼,或坳或平。
2.出自《雷公峽二十韻》秋風動雷峽,孤冢高嵂兀。
3.出自《望雪山》詩蜀山嵂屼皆參天,雪山高壓群山巔。
3.
見“峍屼”。引申為奇特。
1.出自《今世說·品藻》下筆落落,能為嵂屼倜詭之詞。
4.
見“峍崒”。高聳貌。
1.出自《文忠公行實》兩堤嵂崒,屹為巨防。
2.出自《彭母曾孺人墓志銘》南山嵂崒,宰樹青青。弗騫弗崩,萬代千齡。
5.
見“峍崒”。形容用字遣句的奇險。
6.
見“崛峍”。高峻貌。
1.出自《〈釋秘演詩集〉序》聞東南多山水,其巔崖崛嵂,江濤洶涌,甚可壯也,欲往游焉。
1.可以數日子看到功效。謂成功極快。
1.計謀涌上心頭。舊時小說戲曲中常用語。
1.見"計上心來"。
1.設法。
1.計劃﹑考慮周密深遠。
1.宋代管理國家財經事務最高行政機關三司的別稱。
1.指朝廷的俸祿。
1.智士﹔謀士。
1.計議大事﹔謀事畫策。
2.古代官吏考績之事。
1.古代州郡年終向朝廷匯報情況的簿書。
1.指計省。
1.計謀疏失。
2.謂疏奏大計文書。
1."計然之術"的略語。謂理財致富之術。
2.謀略﹔權術。
1.畫策﹑主張。
1.古代掌管財政﹑賦稅﹑貿易等事務官署的統稱。
1.構思。
1.猶估計。
1.見"計算"。
①根據已知數通過數學方法求得未知數~人數 ㄧ~產值。②考慮;籌劃做事沒個~,干到哪兒算哪兒。③暗中謀劃損害別人當心被小人~。
能進行數學運算的機器。有的用機械裝置做成,如手搖計算機;有的用電子元件做成,如電子計算機。
配備有通用電子計算機,進行各種類型科學計算、工程設計、數據處理等的服務機構。
1.指計省。即三司。
1.謂能料事﹐善聽言。
1.亦作"計庭"。
2.宋代置三司使統領財賦事務﹐故稱三司為"計廷"。
1.見"計廷"。
1.圖謀﹔謀取。
1.指像蛛網一樣周密的計劃。
2.指考核官吏的嚴格規定。
1.預期﹐希冀。
1.上計的文書。
1.謂不作回頭﹑后退的打算。
1.謂再無別的辦法可想﹐不得不如此。語本《史記.季布欒布列傳論》﹕"夫婢妾賤人感慨而自殺者﹐非能勇也﹐其計畫無復之耳。"
1.謂走投無路﹐無法可想。
1.無法可想。
1.猶言計無所出。
1.同"計無所出"。
1.財賦會計事務。
1.計較和吝惜。
1.指三司使的職位。
1.謂隨年終上計獻物于天子。
1.指浙江紹興。紹興即古之會稽﹐相傳禹會諸侯計功于此﹐故名。
1.漢張蒼善算﹐以列侯居相府﹐領郡國上計﹐謂之計相。唐代稱拜相的計臣為計相。宋代以稱三司使。
1.算計﹐打算。
2.料想。
1.見"計較"。
1.《史記.儒林列傳序》﹕"郡國縣道邑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所聞者﹐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二千石謹察可者﹐當與計偕﹐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司馬貞索隱﹕"計﹐計吏也。偕﹐俱也。謂令與計吏俱詣太常也。"后遂用"計偕"稱舉人赴京會試。
1.即計簿。
1.指年終上計時附載于計車的貢物。
1.行其計﹐聽其言。形容十分信任。
1.行賄串通。
1.指開列贈禮的貨單。
1.收買雇用。